“月光若隐若现,仿佛强劲有力的生命生生不息,黑暗扼杀不了它。”24岁的史然轻抚琴键,《月光曲》随即如流水一般从她的指尖流出。史然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是琴声是跳动的月光让她感受到光明。
(一)
出生四个月时,史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青光眼,手术后双眼视力仅为0.1。在还不懂世界为何物时,她就注定无法清晰地感知这个世界。唯一清晰的,只有邻居姐姐家那叮咚作响的钢琴声。史然摸索着挪到邻居家房门,凝神细听,让琴声流进耳朵,流经幼小的心灵。
一次又一次,父母看着她专注的样子,咬咬牙为女儿买回来第一架风琴。抚摸琴键,弹起不成调的声响,史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宁静。
因为视力弱,一些调皮的小男孩经常嘲笑她,在院子里大声地说她是“什么也看不见的瞎子”。史然哭着跑回家拼命地弹着琴,“这是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了。”史然笑着说,琴是她的朋友,唯一的,可以倾诉的朋友。
以琴为友,让年仅3岁的她听完一首歌,摸索几遍就能准确无误地弹出来。见女儿对音乐有着如此强的感悟力,父亲毅然买了架钢琴,并请来了音乐老师。
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5岁那年的夏天,史然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嬉闹,一块积木不偏不倚地砸中了她的左眼,顿时鲜血直流。这场意外让她左眼完全失明。
所有的不幸只有琴声能够医治,史然比以往更投入地弹琴。因为看不见五线谱,父亲便找来大张大张的白纸,把五线谱上的每个音符都放大好几倍,但史然仍旧看不见。她索性将放大后的曲谱捧起来,眼睛贴上去看,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谱子,反复练习、反复背诵,这样坚持了整整8年。
(二)
“人的生命总会有很多的坎坷,只是我的坎坷比别人多了很多。”13岁那一年,史然又遇到一个坎。那是8月初的一天,她总觉得眼睛前有黑影在飞,医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将史然的梦全部打碎:视网膜呈漏斗形80%脱落。这意味着,从此以后黑暗将是她生命唯一的色彩。
现在回忆起来,史然异常平静:“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活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最大的幸福或许就是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我意识到,情况还不是很糟糕,至少我还有88个琴键,它们是我通向光明的窗口。”
十年练习钢琴的经历,让每个琴键的确切位置早已深深镶嵌在了史然的心里,它们是厄运夺不走的。
《月光曲》是史然最喜欢弹的一首钢琴曲,喜欢的原因,最初是曲子背后的动人故事:洒满月光的夜晚,贝多芬在散步时看到一位盲女在弹琴,被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即兴创作了这支曲子。史然说,从单纯的喜欢故事到学会了简单欣赏,再到每天用心去弹奏,只因总能感受到曲子中蕴含着生命的力量。
“月光若隐若现,仿佛强劲有力的生命生生不息,黑暗扼杀不了月光,命运也同样无法让我低头。”说罢,史然慢慢起身,小心地挪步,端坐在钢琴前,《月光曲》优美的旋律随即从她的指尖流淌出来,在屋子里回荡。随着时而欢快时而轻柔的琴声,史然的头时而低回,时而倔强地高高昂起。一曲弹罢,史然略带调皮地说:“你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吧!”
(三)
老师没有将史然当作残疾孩子看待,和正常学琴的孩子一样,她每个星期都能很好地完成5条既定练习曲。为了练好巴赫的高难度练习曲,每堂课史然都会用一台小录音机录下老师的每一句话,弹奏的每一段曲子,回家后反复地听录音,用最原始最繁杂的方式去背诵曲谱。
也正是13岁这年,史然参加了钢琴十级的考试。史然在母亲的搀扶下走进考场。评委们起初以为,这个孩子紧张到需要母亲陪在一边。一首高难度的曲子结束,考官们一致认为史然完全可以通过这次考试。
一位认识史然的老师告诉大家,这个戴着眼镜的孩子其实是个盲人,全场都惊呆了。一位评委带头站了起来,为史然鼓掌。随即,在场的每个人都把掌声献给了这个13岁的盲女。史然说,那一刻,她有种看到亮光,激动得想哭的感觉。
不过,史然学琴并不是为了考级。“深陷在无边的黑暗中,琴声能够温暖到心灵最深处。”情绪低落的时候,史然总喜欢弹上那支《月光曲》,“月光”让别人眼中孤独的史然活得比正常人还要快乐和自信。
(四)
凭借乐观的心态,史然19岁考取了长春大学。
大三时,史然听说中残联和劳动部面向残疾人招收心理咨询师,正在接受报名。这条消息一下吸引了史然,“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去面对,我希望在精神层面上去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史然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她来到南京维利尔健康咨询中心,专门为大学生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咨询,成了全国第一位盲人心理咨询师。在史然看来,心理辅导和音乐一样,都是温暖人心的良药。“用心体味,你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史然的脸上。
快报记者 汪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