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6版:财经·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紧缩性政策近期不太可能出台
· 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
· 雀巢婴儿奶被曝缺钙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
专家提醒,买理财产品看收益更要看风险
王海燕 喻桂华
  随着年底的到来,老百姓的口袋也即将慢慢鼓起来。南京各家银行看准了市民一年下来积攒的存款,纷纷在近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据江苏银监局统计,截至2006年9月,江苏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个人理财资金余额高达120.60亿元。

  不过近日有读者王先生给快报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银行有意无意地高调宣传产品的收益有多高,但是却对于产品背后的风险低调处理。对此,南京的一些理财专家建议市民:购买理财产品不仅仅要看收益大概有多少,更重要的是看清产品背后的风险。

  现象

  银行“报喜不报忧”

  昨天下午,市民王先生打电话来投诉,表示南京某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有误导投资者的倾向。“我到银行想买理财产品,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该产品不仅收益很高,而且期限也很短。可是当我问他这个产品是固定收益还是浮动收益,有没有风险时,这位工作人员才很不情愿地拿出一份‘风险提示’,我仔细看了一下,原来这个产品完全是一个浮动收益产品,而且如果理财效果不理想,不仅收益一分钱拿不到,更有可能连本金都亏掉”。

  其实银行中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据江苏银监局有关人士介绍,有银行2003年销售的与伦敦同业拆借市场挂钩的六年期外币理财产品,在有关条款中未能对客户进行非常明确的风险提示,产品销售后由于美元连续加息,年收益率大大低于客户的预期,导致近两年客户投诉不断。

  提示

  看收益更要看风险

  对此专家提醒市民购买之前要仔细阅读协议,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

  “现在年底银行理财产品纷纷登场,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产品的风险程度,千万不要只看银行宣传的最高收益,忽视了产品背后潜在的风险”,昨天下午,南京某银行资深理财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有了购买理财产品的意识,这是理财观念提高的重要表现。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人还不了解理财常识的情况下,市民购买理财产品前最好多问一问,了解一下产品的风险特性,同时在签订购买合同之前仔细阅读合同中的条款,避免发生签订合同之后才发现有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影响自己的投资收益。

  通讯员 喻桂华

  快报记者 王海燕 石明舟

  【相关链接】

  个人理财业务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保证收益理财计划,这类理财计划可以保证本金和预定收益;第二类是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这类理财计划可以保证本金安全,但是收益的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第三类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这类理财计划不能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根据江苏银监局的统计,在全省主要银行业机构理财产品余额中,保本收益理财产品37.24亿元,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76.49亿元,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6.87亿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