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们记住69年前那段惨痛的历史,专家建议把南京构建成“国际和平城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中,“和平”主题将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同时,有关专家认为,应该把每年的12月13日申请为“国家公祭日”,还可以举办“国际和平节”。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的一场灾难,一种屈辱,也是对人类文明遭受践踏及城市遭遇战争毁坏的典型例证。”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一种唤醒人类普遍良知的悲剧文化资源,“今天我们发掘和利用这种特殊文化资源,并不是永远沉浸在悲剧的痛苦之中,而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新起点上,培育和张扬南京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精神,构建国际和平城市,向世界推出城市新形象,并向世人告知:南京人民不仅是热爱、维护世界和平的倡导者,也是追求、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行动者。”
如今,在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进程中,南京有条件和理由去继承和发扬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的理念来指导和平城市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凸显南京“博爱之都”“和平之都”的城市形象。
据了解,从2001年起,南京就有了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梦想,并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是从没有正式提出要建设“和平南京”。朱成山介绍说,其实和平文化建设已逐渐成为南京发展的特色: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大学和平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立,以及“和平南京网”正式开通,为和平文化研究和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和平文化丛书,在国内出版界占有重要一席;举行南京国际和平集会、南京国际和平法会,组织和平巡游以及创建和平社区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南京人民热爱和平、建设南京的热忱。
南京应该构建国际和平城市
如果说,现有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悲伤、愤怒、控诉、警醒为主题,那么,正在扩建的工程项目,则将主打“和平”。目前,纪念馆扩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4月份即可布展,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全部建成开馆。突出和平主题是新馆展示的重点和亮点。
朱成山说,除了和平大钟和和平广场之外,新馆还将建设和平纪念碑及面积为3.3公顷的和平公园。新馆的展陈将增加很多有关和平的展览内容:近年来纪念馆所举行的和平集会、和平法会,每年宣读的和平宣言,各国爱好和平人士到南京进行的和平活动以及和平学研究的一些内容都将进入展览的内容。
扩建后的纪念馆共分3个部分:东部为新建展馆和集会广场,新展馆共分3层,原馆广场扩建为能容纳3万人的集会广场;中部为原纪念馆,在“万人坑”遗址前后分别设计了大片烛台和“死亡之庭”;西部为和平公园区,其中和平公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由纪念碑、水池和绿化坡地组成。
纪念馆扩建突出和平主题
虽然目前南京已经有了“国际和平集会”“国际和平法会”“和平鸽艺术团”“市民和平巡游”“和平社区”等和平元素,但在朱成山眼里,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和平理念是构建和平南京的火车头,而和平教育与和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两条铁轨,两者缺一不可。
在硬件方面,朱成山建议考虑建设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以“和平”命名广场、学校、医院、道路、桥梁。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树、花卉、鸟类等植物或动物,给予具有和平意义的命名,如来自日本的紫金草、丹麦的辛德贝格玫瑰等。“总之,把建设和平南京的种子遍撒南京各地,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南京世世代代的居民搭建和平之荫。”
从软件方面,朱成山建议加强与普及和平教育,唤起南京市民的和平意识、提高认同感,为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提供智力支持。要把和平教育带进社区,同时,在学校广泛开设和平学课程,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开设相应的和平课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可以文艺活动、通俗读物等浅显易懂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和平知识。在初中、高中阶段,可结合地理、政治、历史等学科特点讲解和平,开设《和平学》选修课,增进青少年对和平的认知,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和平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家人,共同创造和平生活。
在学校开设
“和平学”课程
朱成山表示,打造“和平南京”还要提高它的国际影响力,而提高影响力的方法是举办南京国际和平节,申请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南京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和平集会,还在和平集会上发表城市和平宣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些活动无论是参加的人数、档次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今后可在此基础上举办南京国际和平节,尽可能邀请联合国和平组织的官员、其他国家政要、和平学专家、海内外致力于和平事业的团体和个人等来参加。”
此外,继续申请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一建议最早是在200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向大会提交的。朱成山说:“这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提案,因为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对南京人的屠杀,更是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摧残,所以它不仅仅是南京的,也应该是国家的,更应该是世界的。”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胡玉梅
让12·13成为国家公祭日
由江苏省政府和意大利蒙岱卡迪尼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不能遗忘的二战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明天将在蒙岱卡迪尼市的塔曼里奇古堡拉开帷幕。展览包括“大屠杀真相”“国际大救援”“共同抗击和审判日本法西斯”和“不忘历史,珍爱和平”4个部分,将展出历史照片526幅,文物实物30多件,档案和音像资料120件。快报记者 毛丽萍
南京大屠杀
史实展在意举办
目前有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及中国等5个国家同时涉及“南京大屠杀”影片的拍摄。
这些即将拍摄或意向拍摄的影片包括:
1 .电影《南京浩劫》
导演:西蒙·韦斯特
出品:中美联合摄制
2 .纪录片《南京计划》
导演:美国独立制片人比尔
3. 1937年拉贝在南京的专题片
导演:雷蒙德·雷
出品 :德国北德意志电视台
4 .纪录片《拉贝日记》
出品 :德国北德国际商务公司
5. 电影纪录片《南京1937-2007》
出品 :法国罗森电影公司
6. 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事件》
导演:SERGE VIALLET(法国)
7 .纪录片《张纯如的遗产》
出品:加拿大
8 .电影《日记》
导演:唐季礼
9 .电影《南京!南京!》
导演:陆川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胡玉梅
全球掀起“南京大屠杀”影视热
□快报讯(记者 毛丽萍 胡玉梅)江东门“万人坑”遗址是南京大屠杀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里面埋藏了208具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虽然外面用玻璃罩着,但由于遗骨都直接放在地面上,加上南京地表潮湿,经过地下水的渗透,这些遗骨,有的已经长青苔了。为了让这些遗骨能够永久保存,据了解,目前,纪念馆正在启动一项防水防护工程。
1998年4月30日,江东门纪念馆职工在整理草坪时,挖出4具排列密集的遗骨骨架。经过两年的发掘,在这块只有40平方米的坡地上,发掘出208具死者遗骨。
朱成山说,这次发掘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史料保存的一个空白,南京有了一个原貌保存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现场。从此,大屠杀的现场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可鉴定年龄的120具遗骨中,从3岁到60岁都有。其中儿童遗骨32具,老年人遗骨12具;在可鉴别性别的82具遗骨中,女性成人遗骨为16具,占百分之二十。在这批遗骨中,还留下了死者生前被蹂躏的证据。6号遗骨生前是18岁至20岁的女性,右侧骨盆有一刀刺痕迹,而且与当时日军所使用的枪刺完全吻合。106号遗骨和91号、109号、114号遗骨,都有铁钉钉入人体的痕迹。”
遗憾的是,由于水的渗透,近年来,这些遗骨在保护上出现了一些难题,有的遗骨开始长绿色的苔,还有的开始变质。为了让它们永久保留,纪念馆请有关方面特意做了一个防水防腐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今后遗骨还将在原地展出,但不再怕水,可以永久性地保护下来。昨天,在现场,记者看到,“万人坑”四周已用塑料膜围挡,据透露,四周将打一排深深的桩,“吸”出地下水,然后加以隔离,从而保证遗骨不腐烂,不发霉。
防水防护工程启动
“万人坑”遗址将被永久保护
江东门纪念馆扩建
“和平”主题成亮点
12月11日,吴先斌先生筹备三年之久的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开馆。虽然要等到今天才对公众开放,但是昨天就已经有市民提前找到了吴先斌,要求一睹为快。无锡一名收藏家还特地来南京给吴先斌赠宝。
昨天上午9点多钟,市级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昭宏和姚志炳来到了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认真参观了陈列馆中的藏品。马昭宏指着悬挂在展板上的一名军人的照片说:“这是刘峰,还是我亲密的战友呢。”
湖南游客胡先明先生拿着一份快报找到了这里,“我今天看了《现代快报》关于陈列馆的报道之后,就特别有参观的欲望,但是明天我就要离开南京,所以我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来看一看”。
参观结束之后胡先生在留言本上写下了一句话:“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痛!”
昨天还有一件让吴先斌特别高兴的事,来自无锡的收藏家周晨给他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枚当年美国飞虎队的队徽。 “这枚军徽代表的东西和吴先斌有相似之处。”周晨说,“飞虎队最初完全是民间组织的力量,他们是为了反法西斯这一人类共同的目标来到了中国。而吴先斌的这个馆也是纯民间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做到现在这一步。这才是最质朴的,最真实的。”
今天起,该馆将免费开放,市民可乘坐公交113、111、75、88、127、154、94路至宁双路,或乘地铁至安德门站,换乘公交往宁双路方向坐两站就到了。快报记者 解璐
收藏家向民间抗战纪念馆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