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副刊·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今天不是好日子
· 南京是《红楼梦》的“老家”
· 都说习惯成自然
· 爱老人 恨老人
· 一个书商的“念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爱老人 恨老人
韩东
  关爱孩子并不难,它很符合我们的本能,因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即使是野兽也会爱护自己的幼崽,并能做出牺牲,何况是人呢?对老人的关爱和尊重则不是这样,老人没有未来,也不代表未来。所以说这是困难的。对老人的关爱反应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反应了该社会的人性程度。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我认为,与后辈对老人的爱相比它毕竟是次一等的。

  中国传统社会有敬老的习惯。不,不是习惯,而是原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个社会结构就是按这套原则建立起来的。孝敬老人不仅是美德,更是服从社会权力的一种象征。在传统社会里,老人从原则上说是大权在握的。关爱老人不是一个情愿不情愿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不关爱,或者不孝敬老人就会被传统社会抛弃。对老人的关爱、孝敬也就是对社会权力的尊崇和屈服。

  在今天,情形有了很大的变化,老人不再大权在握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明显地降低,更加屈从于生理衰老这一事实。老人变得纯粹了,也变得衰弱了。对老人的关爱在今天无疑变成了对弱者的关爱。这种爱如果有的话,也变得纯粹了。将老人当作强者来爱和将他们当作弱者来爱,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中国式的孝敬老人和超越文化的对弱者的爱的区别所在。实际上,对弱者的爱才算得上真正纯洁的爱,然而它是困难的。

  今天的老人从社会权力的竞争中被逐出,失去了光环,生理上的衰退、跟不上时代,并且来日无多,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加之心有不甘、依赖性增强,的确已经成为令人生厌的存在。不用年轻人提醒,其实老人们都很自卑,尤其是身处下层的劳动者出身的老人,被遗弃、遭蔑视几乎成了他们的命运。怎样克服我们的本能反应,建立起个人或社会对老人的自觉关爱的确是一个问题。

  依靠亲情和养育之恩吗?现在流行的是“反攻倒算”。年轻人混得不好或有任何心理问题都会从他们的童年生活中寻找原因,最后矛头直指亲生父母。养育之恩就免谈了吧,说到有关的债务,一定是父母亏欠子女的。这是否是一个事实不论,但它首先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文化。这文化可用三个字来命名,就是“恨父母”或者“怨父母”。哪怕你未能出生于一个富豪或官宦之家也得恨一恨,哪怕父母没有送你出国留学或者小时候没有让你去学弹钢琴也得恨一恨。

  依靠传统的孝道美德吗?如前所述,当一种美德失去权力背景时便会沦为空谈,它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人修养,但作为普遍的社会伦理要求则丧失了根据。

  问题不是孝敬,而是关爱和尊重,在没有任何依凭的情况下对弱者的同情。关爱老人和关爱其他的弱势人群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们的动物本能而言这的确是一个考验。好在爱并非本能,而是对本能的超越。

  韩东:著名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