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文娱·事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学术明星” 为什么这样红
· 《秦始皇》刚要“解冻”又下马
· 网上惊现高晓松阿朵“结婚证”
· 陈坤带病开启惊悚之《门》
· 尚雯婕人气不足走下坡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百家讲坛》又捧红“女易中天”
“学术明星” 为什么这样红
史丽君
文娱·事件

  前不久,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美女主讲于丹一口气签售了8个小时,签售数高达8000册,比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的签售4000册的纪录多了一倍。随着于丹的走红,《百家讲坛》再次造星成功,他们是怎么炒红这些“学术明星”的?

  第一步———选秀

  很多人都好奇,《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选出来的?记者了解到,《百家讲坛》选择主讲人的方式几乎就是“学术选秀”。首先找一个选题,然后让10多个编导分赴全国各地著名学府挑选合适的人选,并用摄像机录下教授们的讲课过程,最后遴选出那些既有特点、又有深厚知识基础的教授们,把他们请到北京进行试讲。这样做,除了能保证主讲人有精湛的知识基础外,更能为将来这些人的走红提供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相当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百家讲坛》开播之初,收视率几乎为零。从阎崇年开始,窘境有所好转,后来推出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收视率从此居高不下。很偶然的机会,编导们发现了个中奥妙:但凡收视率高的主讲人,都曾有过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于是《百家讲坛》节目组出动十余人奔赴全国各地物色对象。

  在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任教的纪连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百家讲坛》制片人找到他,经过几次接触,才决定让他试镜、试讲。“我讲的是林则徐,约定45分钟,结果我讲了80分钟。栏目组觉得效果还行,说不用剪辑就可以播出。之后,我就被《百家讲坛》正式录用了。”

  易中天则更加直白地说:“第一要长得丑,第二要长得老,又老又丑,这就是《百家讲坛》的形象标准。《百家讲坛》以前选主讲人,标准是专家,是在某一问题上特别有成就的人,可那个问题是谁都听不懂的,太专业了,那肯定没有收视率了。后来就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挑主讲人,谁受欢迎就挑谁。《百家讲坛》的总策划解如光看到我在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里的一个节目,眼睛一亮,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人。其他人都是引经据典,讲的都是学问,就我一个人在讲吃面。武汉有个小吃叫热干面,我就讲这个热干面体现了武汉人的精神。他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我们要的,就是能对着电视观众说人话的人。’”

  第二步———争论

  对这些学者进行包装的第二步当然就是靠《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了,以目前节目的火爆程度,依靠央视这样一个大品牌,登上《百家讲坛》的人物很快就能引起观众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与众不同的讲述方式,生动的内容,与传统学术、学说有所区别,也就很容易引发专家的不满和争论。一旦这种争论被媒体所关注并报道,就会迅速蔓延,甚至形成一种现象。刘心武当年遭到红学专家的集体讨伐、易中天受到大规模的批评都是典型的案例,恰恰是这种争议甚至“讨伐”,让他们迅速走红,奠定了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曾在博客中发表一篇约2000字的《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的文章。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对此,易中天以退为进:“除非有硬伤,我会让人立即通知我,并且马上改正。至于理论探讨,我的态度是三个字———不争论。”但这种“不争论”反而更加激起了媒体和大众“争论”的声音。

  第三步———网络

  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表示,《百家讲坛》的成功与其定位以及观众对大众文化的渴求是分不开的,因为这种讲座方式的故事性比较符合年轻人对历史知识的需求。目前《百家讲坛》的收视群体日益年轻化,甚至有人说易中天的拥护者大多在25岁以下,而这类人群正是活跃于网络的网虫,于是“乙醚”(易中天的粉丝)、“鱼丸”(于丹的粉丝)、“年糕”(阎崇年的粉丝)、“海飞丝”(纪连海的粉丝)应运而生,在网上建立各种论坛、贴吧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将他们的讲座放在网上进行播放及宣传,与反对者们进行辩论甚至对骂,网络的疯狂传播性让主讲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当然,网络宣传也成为了“学术明星”迅速走红的另一大媒介,在粉丝不停争吵的背后,伴随着“学术明星”人气的不断飙升,一旦争吵的话题比较尖锐,又成为了媒体涉猎的目标,很多新闻稿件的出处,大多是记者在网络上所发现的。在网络和媒体的不断炒作下,“学术明星”的走红也就无法避免了。

  第四步———出书

  虽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打死也不承认他们是在造星,但事实上,这些专家们在讲座推出前无一不与栏目组签订协议,讲座之后推出的书籍、音像制品均涉及双方利益。有人说这是霸王条约,但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双赢。有了这样的基础,出版社和音像商也很愿意加入这个游戏。

  《于丹〈论语〉心得》的发行方是中华书局,他们曾成功运作了阎崇年的书籍。按照中华书局副总编沈致金的说法,和于丹签约时把首印数提到60万册,是对《百家讲坛》影响力的信赖和对于丹本人魅力的看好。“书上市前一连七天在电视上打广告,这个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商透露,易中天、于丹新书的首印、签售数据等都是炒作,“这对新书销售有帮助”。他表示,据业内人士了解,于丹新书在北京上市约一周,“连排行榜都还没上呢,怎么可能超过易中天?有点业内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名气并不太大的作者的书,首印60万册,这怎么可能?明摆着就是炒作嘛!”记者反问,为什么出版界不曝光这些“水分”?他表示,这是因为大家都不想得罪《百家讲坛》,“很多人想做《百家讲坛》的书,怎么能不说好话?”

  记得王志采访易中天时说过这样的话:“是电视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但同时他也该时刻提防着电视毁了他。”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能成为迅速火起来的“学术明星”的逆耳忠言。

  特约记者 鲁艺

  快报记者 史丽君 李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