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副刊·嗑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外婆的古城》
· 那一刻起,我已经不属于我自己
· 《童年下雪了》
· “80后”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80后”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倪宁宁
张光芒(左)、洪治纲(中)做客“生活南京”    实习生 倪春燕 摄

  今年以来,文学界格外热闹,先是北师大教授陶东风宣称文学已经进入了装神弄鬼的时代;接着“80后”的韩寒笃定地说:现代诗已死;然后诗人叶匡政更进一步,直接给文学下了死亡令。喧嚣过后,读者特别需要一个理性的声音,对当代文学做一个客观的判断。本周一,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张光芒联袂做客快报“生活南京”,就当代中国文学的诸多话题,和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当下文学状况很正常

  洪治纲、张光芒刚刚参加完在南京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南京论坛”活动。张光芒介绍说,很多国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参加了此次论坛。对当代文学的判断,与会者的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的文学状况很不乐观,存在很多病症,让人失望的东西很多。另一种意见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目前的文学状况是建国以来最好的,甚至超过了现代文学阶段。洪治纲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太过极端,他表示目前的文学状况很正常,在今天,作家不再是某些主流价值的代言人,作家就是些叙述自己的理想,与灵魂打交道的人,他们的作品也不再是某种简单的工具,而是回到了文学的位置上。目前到书店买文学书籍的人,也都是些很纯粹的读者,买书看书,是他们获得愉悦,甚至消遣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既然作家、作品、读者都回到了自己应该待的位置,那么文学状况很自然是正常的。

  80年代繁荣得有点不正常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年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很繁荣,出现了一批有创造力的作家和有价值的作品,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新状态文学、新写实文学、先锋文学等,每一个流派每一股思潮都相应产生了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洪治纲和张光芒都是从80年代走过来的,对那个年代感触多多。“80年代文学繁荣不是偶然的。那个年代的作家忧患意识、历史意识非常强,知识储备也很丰富。”对目前“80后”创作不很满意的张光芒对80年代充满了感情。洪治纲1984年上的大学,读书期间,很多人都写诗、读诗,朗诵诗歌时会情不自禁地流泪。“80年代早期的文学是不太正常的,因为那时候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文学来解决,来宣泄。那时候的作品启蒙的色彩比较浓。”谈到10年中,集中出了那么多作家,出了那么多流派,洪治纲认为显然不很正常。

  “老先锋派”有点后劲不足

  从80年代中期,延伸到90年代初,先锋文学可以说是国内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流派。说它重要,因为先锋文学旗下聚集了一批水平齐整的青年作家,比如马原、余华、格非、叶兆言、苏童、孙甘露等等,他们的作品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经典。但是在今天年纪一点不老的“老先锋派”已经露出了疲态。以研究先锋文学著称的洪治纲认为,“老先锋派”们的先锋性较之80年代要弱一些,余华的《兄弟》,包括早些年的《活着》,已经从他早期的作品的先锋特征大大后撤,他现在的作品与“写实”靠得更近。“一个作家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先锋。”洪治纲同时也认为在今天已经成为传统和常识的先锋文学,为今天和以后的文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先锋文学的巨大作用,张光芒表示,它为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打开了更多的空间。

  终结传统的“80后”

  谈到当代文学,绕不开“80后”这个话题,毕竟他们是当下最年轻最活跃的一个写作“群体”。张光芒说,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创作与前辈作家还保持了某种联系,其间可以看到文学的传承,“而‘80后’可以说是传统的终结者。他们的小说大多都很肤浅。”洪治纲表示,“我们研究作家,会发现,就作家而言,大部分人在20多岁的,像二十四五岁到二十七八岁都会写出很重要的作品,今天‘80后’也应该到了他们重要的创作高峰期。他们的作品市场可能很大,可能有一千万个中学生都喜欢,但仅凭市场是绝对不能成为经典的,要想成为经典,必须得到一些文学专业的人士的肯定和认同。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的作品。”

  快报记者 倪宁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