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球比赛,经常感叹赛点(也叫赛末点)夹杂着很大的运气成分。伍迪·艾伦在其近作《赛末点》的开头,干脆就用网球镜头把作品名的隐喻意义讲了出来:一个人命运的走向,就仿佛一场球,结果往往只决定于赛点。
《赛末点》中,伍迪·艾伦不仅开宗明义,还生动流畅,一改其作品的隐晦折叠。他还把从前那种故意突出骨骼之上藏于皮肤之下的欲望给袒露出来,让他的人物直接从口腔中鼻孔里喷出欲望的气息,并在他的影片中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坦荡”的质感。
看《赛末点》的前一天,刚看了张一白导演、刘嘉玲和胡军主演的《好奇害死猫》。很巧,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核心居然是一样的:出身贫寒的男人好不容易通过婚姻爬到了他所渴望的位置上,为了不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把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女人给干掉了。可怕的是,这种暴行都始自一种叫做“爱”的东西,或者退一步说,是一种叫做“喜欢”叫做“迷恋”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慢慢地逼近绝境而浑然不觉,观众因为明了男人的心态而步步惊心。
这两部电影都可以算作常识普及电影吧。有意思的是,我们大家一般都在作品中、在观看中、在他人的生活中,才能被常识普及一番。而且,我们大家很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这种常识教育。
所谓常识,在很多时候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象而已,它走不过来,我们也走不过去,中间隔着欲望的汪洋。那些跟角色的生活形态很相似的观众都不会把自己和《赛末点》中的诺拉和《好奇害死猫》中的梁晓霞联系在一起。
《好奇害死猫》算是国产片中比较细腻精致的,但我对这部影片的逻辑走向有质疑:刘嘉玲那个角色的动机是什么?保护家庭还是报复男人?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一步步推到死牢里去?这样的结果对于她自己来说有什么利益可言?文学艺术作品不是一定要遵循现实逻辑,但在作品系统内部要有一个可自圆其说的逻辑让人物遵循。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好奇害死猫》是立不住的。
相比之下,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在作品逻辑、人物思维逻辑上是让人信服的。他让他的主人公克里斯相信偶然,膜拜运气,事实上,到影片结束时,克里斯就是偶然和运气的受惠者。所以,对于我这个观众来说,这就更像一部电影了,它结束在两个小时之后,运气也伴随到结尾。再以后,如果延伸出来,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生活中呢?我相信,一定会有严厉的惩罚等待着暂时逃脱了惩罚的克里斯。我觉得,一个人的命运就仿佛一个赛季的球赛,赛点也许可以决定一场球,但一定决定不了整个赛季。
洁尘:女,作家。专栏文章散见全国数十家报刊。出版散文集、长篇小说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