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lifenanjing.com.cn·博客
发帖人:南京谷以成
发帖时间:12月1日10:15
我说的这个诸葛亮其实是个皮匠,修鞋的。因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那句著名的谚语,街坊邻居便喊他“诸葛亮”。久而久之,他的真名“王四保”,倒没人记得了。那次,居委会主任为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事来找他,叫了声“王四保”,连他自己都一时没想起喊的是他,等到回过神来,慌忙“哎”了一声,差点没把嘴上叼的鞋钉给吃下去。
诸葛亮干上皮匠,并不是祖传,却是个意外。他早先在高楼门的一家拉丝厂工作,拉丝厂有个鞋钉车间,他干的就是把铁丝做成鞋钉的活。虽然整天守在机器旁枯燥乏味,但对左腿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的他来说,毕竟是份挺不错的工作。谁知,后来厂子经过几下折腾,竟然没了,他便下了岗。
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碰到常到他们厂里买鞋钉的皮匠老吴师傅。吴师傅在羊皮巷摆了个鞋摊,收入还不低呢!吴师傅已经六十岁了,儿女都做别的工作,正为手艺没人传下去而烦恼呢,便极力鼓动诸葛亮跟他学。诸葛亮想想闲着也是闲着,先学着吧,孬好也是门手艺。
谁知一学,就学上瘾了。从杂活干起,又学着帮师傅拆旧鞋、给麻丝打蜡;然后,学着切大料、磨旋刀;再后来,便是钉鞋掌、绱鞋底。一样一样地学,学得津津有味。三年后,他要出师了。一天中午时分,师傅在鞋摊前打盹,打着打着,就“走”了。诸葛亮连夜赶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让师傅穿着;又糊了六十三双纸鞋,磕着头跟师傅说:“一路走好!”
诸葛亮接过师傅的摊子,回到了城北,把担子改做成了推车,在自家门口摆了起来。他的鞋摊生意一直很好,一是他人缘好,街坊邻居小修小补的,从来都不收钱,大活儿也就收个半价;二是他有两个绝活,鞋码小改大和自制布鞋。
大家都清楚,鞋子大了往小里改,好改;小了往大里改,就难了,一般师傅都做不好。比如皮鞋,他把鞋帮拆下之后,接一圈皮子,而这一圈皮子在重新绱底的时候,正好压在线底,既放大了一点尺寸,又看不出来接头,再用鞋楦固定整型,跟新买的一模一样,这就是本事!
还有,他自制的平底布鞋也很有名气,那可是百缝千纳纯手工的制作。鞋底是拿碎布用糨糊一层一层糊贴起来,上下再贴上棉布,做成八到十个薄的鞋底,然后,叠在一起一针一针地用粗线由外圈至里圈地纳,纳出来的针脚都疏密均等,一行行针脚如一圈圈涟漪荡漾开去。纳好的鞋底经过捶打,纠正一下高低不平,就成型了。鞋帮的看点除了平整熨贴以外,还在掩口包边,宽窄如一,不皱不折,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和欣赏现代高级流线型轿车的感觉异曲同工。这样的鞋子穿上去合脚,透气透汗,非常舒适。不但许多老同志老干部喜欢穿他做的布鞋,就连一些时髦姑娘小资女人也都排着队来定做,有的新娘子还非要穿着他做的绣花鞋入洞房呢。
说到女人,街坊邻居都说诸葛亮这家伙有福气。那天,一个拾荒的年轻女子打他的鞋摊前走过,他出于职业的习惯,并没在意她的模样,却注意到她的脚上穿了一双旧球鞋,已经是“前头卖生姜,后头卖鸭蛋”了。他不禁心生怜意,当时就叫住了她,从平时收来的旧鞋中找了一双给她。谁知,那女子立马就哭了出来,弄得他不知所措。
穿上鞋子,那女子竟然不走了,一直坐在鞋摊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诸葛亮说着话。这样,诸葛亮知道了她是四川人,被人拐到了苏北农村给一个傻子做老婆,她寻机逃了出来,流落到南京。身无分文的她,没有办法回老家,只好在南京拾荒。诸葛亮被她说得心里酸酸的。
“大哥,我帮你干干活吧!我会纳鞋底。”诸葛亮一愣,他一个修鞋摊,还要专门雇一个小工?但是,一愣之后是心里一动,当时年届四十的他还是个光棍呢。那女子一会儿递针,一会儿拿线,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傍晚时分,那女子跟着他回家的时候,他居然没说什么,俨然是两口子了。
后来,有人提醒诸葛亮,那女子说不定是个“放鸽子”的,不要弄得人财两空哦。他笑笑说:“我是个修鞋的,看人怎么走路,还是有数的。”同样是光棍的卖烤羊肉串的杨二酸溜溜地说:“真是呆有呆福!”
这话被在中学教历史的李老师听了去。那天,诸葛亮在小饭店里摆了两桌,请街坊邻居喝喜酒,李老师便把“呆有呆福”修改了一下,又加了一句,成了一副对子:“好心好报,保有保福。”把诸葛亮的本名放进去了,大家都说好。退休干部老苏又凑了个横批:“良缘”。大家又说好。
媳妇也争气,第二年就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一转眼都上高中了。一个小鞋摊,养活了一家人。虽然穷苦了点,但诸葛亮觉得很幸福。
但是,最近诸葛亮心情很郁闷,街道城管说他在路口的鞋摊影响市容,要他花钱租一间街道统一建的门面房,他哪有那么多钱啊?儿子上学还背了债呢!再说,他弄不懂的是,自己怎么就影响市容了呢?
杨二给他出主意:“你准备两条好烟,我给你去找人,肯定搞定!”但是,诸葛亮不相信杨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