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怀孕期间,为孩子起名字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孩子尚未出世,我曾颇为大度地对妻讲,孩子出生后,随她姓赵,不一定要随我姓戴。姓名只是一个符号,只不过姓“戴”这个字的笔画太多,我从小学到大学,班级若是按姓氏笔画排学号,班级有多少人,我的学号就是多少号,总是排最后一个。
十月怀胎,妻在南京产下一子,举家皆欢。给孩子起名字既有必要性,更有紧迫性,出生证明、上户口都是要用名字的。
我父亲提出,我的名字就是由祖父起的,现在,我的儿子,也就是他孙子的名字应由他这个当爷爷的来起。这个提议被我顶回去。现在都提倡计划生育,我一辈子就生了一个孩子,孩子的名字自然得由我来起。父亲最后也妥协了,孩子的名字由我起,但有一条,姓氏必须随我,也就是随他姓“戴”。
给人起名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有些人叫狗蛋不也一辈子过来了。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字,我先归纳了三条大体原则:首先是要“有气势”,这个自然不必多说。其次是要“避重名”。我以前有个同学叫“潘东子”,居然和《闪闪的红星》里那个小主人公的名字是一样的,上课时老师提人回答问题,此人被点到的几率很大。第三点就是要“避生僻字”。高中有个同学叫孙逊,英语老师上课点名念成了“孙孙”,连叫几遍“孙孙”,无人答应,最后急着问班长,这个班级有没有孙孙这个人。孙逊不得不站起来,说他叫孙逊,不叫孙孙。英语老师汗颜。文艺界有位老艺人叫牛犇,这个“犇”字被简化成“奔”。我妈是文革时期的初中毕业生,常用汉字基本认得全,遇到“犇”字就奔不过去了,老是把这个字念成群,还要怪那个说相声的牛群,真以为自己做个养牛县的副县长,就把牛群变牛犇了!
有了这个基本的思路后,我初步给儿子起了几个备用名,“书生、书童”(按照家谱上排列,我儿子是“书”字辈),“宁生”(在南京出生)等。妻提出,孩子已经随父亲姓了,名字中得体现出母亲的价值吧。为了充分尊重她的意见,我给儿子起的名字是:戴兆宁。意思很明了:父亲姓戴,母亲姓赵(取谐音),他是在南京出生,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搜到重名的,不比张伟、王芳,网上一搜有千百条信息。
这种“父亲的姓+母亲的姓+出生地简称”的取名公式给我儿子起的名字好:一是避重名,二是没有生僻字,三是有气势,有“照耀南京城”之意。
在今年国庆的大学同学聚会上,有人问及我儿的名字,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了一下,众人都给了很高评价,惟有一个姓袁的女同学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位袁同学的老公姓金,他们夫妻在宝应工作、生活,如果按我的取名公式,他们以后有孩子,名字就得叫“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