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体坛·纵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事实无问题,但有瑕疵
· 帕克订婚 
· 埃队暂不买吉祥兄弟
· 老将拉尔森加盟曼联
· 自行车队上起交规课
· 南钢季后赛,五台山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并给“黄健翔专题”定性:
事实无问题,但有瑕疵
吕远
  一、报道动机

  审视“黄健翔专题”的策划与选题管理的全过程,本委员会未发现任何不道德的动机。对他本人,既表达了赞誉性的评价,也表达了一些同事和朋友基于亲身经历给出的负面评语。报道避免了“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二、消息源

  本报新闻职业规范要求:尽可能穷尽所有能找到的采访点,以使报道更接近于真实。本委员会认为,此组报道对黄健翔辞职事件作了本质的还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负责任媒体应有的清醒的声音。这是这组报道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技术水准

  该报道的采访者采访勤勉,写作流畅,较好地还原了一个焦点事件与焦点人物。但在中性客观方面,略有瑕疵:

  1.叙述

  本报鼓励作者叙述的个性化,但不能有违新闻技术指标。

  该专题的主稿,特约撰稿人在个别叙述中不够克制,掺杂了个人评判,尽管个人评判并未违背客观事实,但如能以更佳的新闻技术予以处理,将更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和叙述的客观。如“11月11日,这个光棍的节日,他在博客上沾沾自喜地宣布……”,其中的“沾沾自喜”不应以记者之口在主语是“他”的陈述句中出现;再如“他同时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是因为出过两本书的缘故吗?)”,括号中的语句是不应有的轻佻。对此类问题在见报稿中出现,编辑亦负有重要责任。

  2.求证

  本报要求采编各环节都需对报道所涉事实进行尽可能多的核实。

  在该专题对话稿中,作者、编辑对个别硬知识的求证应更严谨。如“麦克·斯马克”到底是谁,记者、编辑应该摒除采访对象的发音和“是打网球还是打桌球的”的干扰,更耐心地求证。

  3.与采访对象接触时的言行

  本报向来鼓励采编人员在采编过程中突现个性,并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呵护、激励采编人员的个性;在突现个性的同时,本报也要求采编人员应以尊重新闻职业的尊严、尊重本报和新闻共同体的价值观为底线。

  本次采访者之一的特约撰稿人是一位个性鲜明、自有文风的女性,为了采访的顺利,为了体现亲和,曾有自嘲式的表达,表达内容有触底线之嫌。但本委员会认为,自嘲是一种口语修辞,其内容当或不当,当事各方可仁者见仁,但不应成为事后人身攻击的理由。

  四、社会争议涉及的问题

  在尽量充分地了解对该专题报道的社会争议之后,本委员会认为,在所有的争议中,对此报道的基本事实———报道对象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此报道的基本事实判断(即辞职事件的本质),都没有基于具体事实的反驳,这也说明该报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事实判断并无硬伤。

  因此,本委员会着重对牵涉到新闻职业规范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是否对采访对象的话断章取义?

  据了解,采访结束后相关采访记录就发给了采访对象董路确认,并按董路要求进行了修改,其中有两处未按照董路意图修改。

  这两处是:“你现在可以把他看成是(类似)范冰冰(blog)(那样的娱乐明星)”;“40多年,米卢是唯一带着中国冲进世界杯的人。(至少中国足球领域里相信一个真理,胜者王侯败者寇)。”其中,括号内文字为董路所加,未见报。

  编辑解释的理由是:前一处不照加是为了照顾上下文、保持口语化,且无损原意,又更加精炼。比如“你现在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一句,“范冰冰”在语境中一看就知道是个比喻,就像说“你是雷锋”,读者即知其意乃为“你是类似雷锋那样的先进人物”。后一处是因为董路加上的是一句评述,没有增加新的信息,也没有文意的调整,考虑字数限制,没有加上。

  本委员会认可编辑的解释,并认同编辑正当地行使了其对稿件的处理权。但同时提请所有编辑注意:此类不取确认者意图应该在发稿前同采访对象沟通、再沟通,力争共识,以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2.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为何联系不上采访者?

  经调查,特约撰稿人在采访后因“怕麻烦”,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此属事实。

  本委员会认为,特约作者此举有违本报新闻职业规范,建议采编中心给予批评,并提请本报所有记者编辑以此为鉴。

  综上所述,“黄健翔专题”报道在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判断方面没有问题,是一组质量较好的新闻报道;见报稿及作者、编辑在工作中存在某些瑕疵,作为一个素有责任感、公信力的媒体,理应在这些细节上精益求精。此次事件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大,外界的批评、非议乃至攻击,不管对错、真假,都是我们自省的机会,前进的动力。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2006年11月29日

  黄健翔声明:

  至今未与

  任何公司签约

  这段时间,围绕黄健翔的去处问题众说纷纭,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说法。昨天,黄健翔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声明称,自己尚未与任何公司或机构签约。

  一、本人至今还没有与任何一家公司或机构签约,也就是说至今仍然在待业状态。虽然有很多热情诚恳的待遇优厚的邀请,但是我本人十分小心谨慎,没有作出最后选择。

  如果有了个人动态,一定在第一时间,通过我在www.tom.com的个人网站和我的博客及时公布。请大家以本人的官网和博客的消息为唯一准确个人动态发布渠道,不要因为其他渠道的各种消息产生误解,也请各位记者朋友安心,不必再四处打探虚实了,在这里,消息一定及时、准确、详细。

  二、感谢所有关心我,邀请我的朋友,谢谢你们对我的认可。请理解我的小心和谨慎。如果我现在没有答应合作,只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还不合适,不胜任你们提供的项目。今后有机会,我一定愿意为你们效力———当然,前提是,你们依然看好我,给我机会,而我又足够称职。

  三、多年以来,直到我辞职以前,我都是以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被大家所认可。但是如今,我只是一名普通体育节目的观众,一个最普通平常的球迷,跟大家一样。所以,尽管我仍然和以往一样,把体育作为自己的爱好,会继续关心各种高水平赛事,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把我当作什么专业人士来要求了,我的球评也好,体育评论也好,都是一个普通观众的言论,大家愿意来看看听听,是我的荣幸,但是,决不要再拿我的论点当作权威专家的理论了———如果您从来就没这样想过就更好了。

  四、很多朋友最近开始关心亚运会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问我是否还关心中国体育、关注亚运会。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会跟大家一样关心亚运会。也会在一些有感而发的时候写点东西。

  当然,我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都处在不稳定时期———所以,可能不会像那些一直支持我的铁杆球迷希望的那样,能够保障持续地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及为我们共同喜爱的运动做一些工作。这一点,请大家谅解。黄健翔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黄健翔专题”发表后,反响巨大,并引发社会争议。为理清这一社会争议,“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对该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了解、核实,并依据南方周末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进行了认真比照,形成书面意见,并公布于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