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
|
会开车却讨厌汽车;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却没有上过一天中文课;有时候用中文写诗,有时候又用英文写诗;不喜欢黛玉也不喜欢宝钗,却喜欢出家的妙玉。断断续续在南京生活了六年的美国人陶亦然是一个“怪人”,本周一,这个身材高大、一脸络腮胡须、包着头巾的“老南京”出现在了快报“生活南京”的视频访谈现场,短短一个小时,他向网友们展示了属于他的“传奇生活”。
“我不是老外”
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陶亦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典型的老外,哪怕他中文说得再流利,中文俏皮话说得再地道,也不能抵消他那张百分百的“美国脸”。但是陶亦然不这么认为,这个铁了心要在南京扎根的家伙,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周围的人把他当老外看。“‘老外’就是‘不是我们之一’的意思,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友好的说法。”陶亦然即将出版的用中文写就的书的名字也叫做《我不是老外》。陶亦然介绍说,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我希望对家长和学生都有所启发。我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别的父母不太一样,他们很开明,他们总是让我先理解要做的事情,然后独立地做。”
“我没上过一天中文补习班”
陶亦然的中文好得没话说,他不仅可以很自然地和中国人交流,而且可以用中文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他的一首名为《西藏之诗》的中文诗歌,还入选了《2004年中国最佳诗歌》。谈及他的中文学习,陶亦然很平静地表示,没什么诀窍,就是自学。“我没有上过一天中文补习班,没有请过一个中文老师。”他觉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自学是最好的方法,字典是最好的老师。“我建议自学的人多买材料,不要对自己吝啬,你看到对你有好处的教材,买下来,你的办公桌上堆这么高的东西,书、磁带、软件,你看着看着,它们就能打入你的思维。”
“在南京我不用开车”
陶亦然15岁时在美国就考到了驾驶执照,但他并不喜欢汽车。“无论交通规则多好多合理,开车还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每个美国人一生至少会出一次交通事故。而且汽车会造成污染,汽车尾气太糟糕了。”1999年,当24岁的陶亦然来到北京,他就被北京街头的自行车车流吸引了。在美国很难找到一个不依靠汽车便能生活自如的城市。他喜欢上了北京,喜欢上了中国。2001年的一天,当他来到南京时,他决定留下来。“在南京,从最远的地方骑到市中心,不会超过40分钟。”陶亦然相信南京这个城市可以容纳他这个人,“南京很平和,不是很先锋,也不落后,在中间的位置,有一点中庸之道的感觉。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的中文诗歌比较朴素”
陶亦然的中文诗曾经入选年度中国最佳诗歌,对于一个中文不是母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奇迹,因为诗歌对语言的要求太高了。他坦言用中文写诗不容易,“我的确词汇有限,语法也没完全过关,所以我的中文诗歌一般都比较简单,比较朴素,我会试图把复杂的意思简单化;如果想写‘很油’的东西,我就用英文,那个我拿手。”曾经有人形容多才多艺的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这说法套在陶亦然身上也很合适,不过要变通一下,那就是:左手写中文诗,右手写英文诗。
“我选择和自己结婚”
既然打算在南京定居,老是租房子不是办法。陶亦然决定在南京买一套房子,结束自己的漂泊状态。最近房子买到了,在龙江小区。“总算有个家了。”陶亦然说房子很贵,装修很贵,但买下了觉得心安。记者建议他干脆找个合适的南京女孩结婚,这样就更像一个家了。他连连摆手,“我是个很自我的人,这个自我非常强大,如果找一个女孩子结婚,我肯定要做出妥协,但是我这个自我不能妥协,这个自我不能为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妥协。”学哲学出身的陶亦然把他的“不婚论”阐述得很“逻辑”,“如果要结婚,我会选择和自己结婚。”快报记者 倪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