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条狗相伴,养一窝猪为生,一辆三轮车就是栖身之所。每天一壶酒,三包烟,回老家出租车一打就是400元,辛苦之余,71岁的流浪老汉生活得悠然自得。他流浪南京21年,偶尔回家看看妻儿。问他为何不回家,他说一个人在外生活得自在,还能挣钱。
从高邮来南京
21年自力更生
昨日午后,栖霞区化纤新村的中心路口,高邮老汉潘克定正在跟他的淮安朋友、卖烤红薯的老陈聊天,那条名叫“欢欢”的小狗就懒洋洋地躺在他脚下。老汉穿着黑色的羽绒服和一条带条纹的保安制服裤子,“人家扔了我捡来的,”老汉笑眯眯地说。
老汉的“家”———一辆三轮车,就停在不远处的巷子口。三轮车被老汉改装过,车上是木头搭起的一个架子,一个商场做户外宣传用的防水海报盖在架子上,上面印着一个大大的“福”字。车里有被子、热水瓶、梳子等日用品,还有几个空白酒瓶。车顶放着一个小筐,“这是欢欢的床。”车子周围还挂了四个装满了剩饭剩菜的桶,这是从饭店里收来喂猪的。
老汉的猪养在一里外的丁家庄,每天早上5点多,老汉从停在这个巷子里的三轮车里醒来后,就去各饭店收集剩饭菜,再蹬车到养猪的地方,喂猪并清理自己顺手捡来的破烂,不过老汉认为自己的主业还是养猪,收破烂只是“兼职”。遇到刮风下雨,潘老汉就躺在车里睡觉。
“我是1986年来南京的。”在去丁家庄的路上,潘老汉聊起了他的经历。老汉本是高邮八桥镇人,21年前跟着镇里的建筑队来到南京盖大楼,大楼盖好了,建筑队撤了,潘克定却不想走了。“回家也是种地,不如在这里想办法赚点钱。” 潘克定先是在燕子矶一个山坡下搭起了一个棚子栖身,然后开始收酒瓶,这一收就是7年。
“那时收酒瓶的人少,一年能挣两万呢。”老汉对那时的“高收入”怀念不已。有一天,老汉从一个卖猪猡的贩子手里买来两头小猪,养在床底下,“我是养着玩的。”没想到猪养大后一头竟卖了1500多元,老汉发现了“致富新路”,干脆不收酒瓶改养猪了,最多的时候养了30头。
四年前,潘老汉搬到了丁家庄,在一处被遗弃的猪圈里继续养猪,眼下年收入约15000元。
老汉心中有个梦
三年后衣锦还乡
潘老汉的猪养在丁家庄的一个山坡下,四头大肥猪看到老汉过来,一起哼哼着要吃的。山坡上,老汉种着一小片土豆,并用床单搭起了一个凉棚,“夏天就在这里乘凉。”凉棚旁边,是老汉的“厨房”,有时候他会煮点面条,“我一顿能吃一斤挂面,21年连感冒都没有过。”老汉很是骄傲。
潘老汉“阔绰”的时候出手很大方,“有时候一顿饭吃掉50元。”每年回高邮老家看望老伴和儿女,都是打出租车,“一趟就是400元,”老汉说,“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潘老汉先后买了四辆三轮车、一辆马自达,马自达后来送给了儿子,前三辆三轮车则是被小偷偷了。起初老汉并不睡三轮车,而是睡在猪圈的隔壁,但连续丢车后,干脆就搬到车里住了,“他要偷,就把我一起偷走吧。”老汉哈哈大笑。21年来,潘老汉每天都一定要喝一瓶酒,抽三包烟,吃饭则是煮挂面或者买着吃。两年前,他住的窝棚遭了一场火灾,几千元化为乌有,老汉只好从头再来。
老汉的老伴多次劝他回家,但老汉说,儿子脾气不好,自己在外面很自在,又能挣点钱。但老汉也很想念家人,“孙女都上大学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想呢?”老汉说这话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老汉也觉得孤单,三年前,一位卖大米的小贩送他一条小狗,这就是他相依为命的“欢欢”。
潘老汉打算三年后就回家,“如果运气好,我能再挣个两三万,到时候衣锦还乡啊。”往年的春节,老汉都是一个人在南京过的。
街坊们对老汉很敬佩,常常接济他。“这么大年纪,这么苦的生活,不偷不拿,也不像很多人那样去要饭,老实人哪!”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居民一边说一边竖起大拇指。记者遇到十多位居民,几乎人人都给潘老汉这样的评价。一个小伙子则告诉记者,平时各家饭店都给他馒头包子什么的,对他很是照顾。老汉每天用的开水则是卖烤红薯的老陈免费提供的。
老陈偷偷告诉记者,三年前,老汉回家时,脾气暴躁的儿子又跟他发生了争吵,儿子当场将一盆粥倒在了老汉头上,自此老汉再没回过家,老汉的心里其实很痛苦,但他却天天笑呵呵的,“真是不容易啊。”
快报记者 常毅 文/摄
(周先生报料奖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