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姜达敖,他依旧热情祥和,脚上还是那双布鞋,尽管气温并不低,他已经戴上了皮帽子,“没办法,现在经常觉得头皮发麻,身体不如以前了。”
这段时间,姜达敖特别忙碌。一周来,江苏和无锡的10多家省市媒体齐聚宜兴高塍镇,采访这位被誉为“和谐大厦的痴迷义工”的爱心老人。近日,他被无锡市委市政府树立为无锡建设和谐社会重大典型,并将被授予“无锡爱心大使”的称号。当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这位66岁的老人又将如何面对?
与快报的不解之缘
姜达敖和快报有着不解之缘,早在2002年3月,他看到快报的一篇报道,南京的老劳模臧永龙和几名工人因企业停产生活陷入困境,老姜亲自赶到南京,托快报记者找到了他们。从那时起到现在,老姜对他们的经济帮助始终没有间断过。今年6月,老姜获得“中国公益事业慈善大使”和“中国爱心老人”的称号后,快报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独家采访,报道了他10多年捐款120万资助近千人的感人故事。
老姜有个习惯,和资助对象要“面对面”,无论是近在无锡,还是远在北京、甘肃等地,他总想与对方见上一面,既是眼见为实,也是想要给对方更多精神上的鼓励。但长途出行却令他的身体屡次出现危机:2005年12月,他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六次资助贫困学生时,腿脚不便摔了一跤,“嘭”的一声后脑着了地,脑震荡送医院,丧失记忆达40分钟……家人又是心痛又是埋怨:“资助资助,丢了老命怎么办?”老姜却笑笑,“我在人世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阎王爷还不要我呢!”
资助开办“爱心商店”
如今,老姜对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资助总额达150万元,受助人数增加到130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姜意识到光凭自己的捐款,只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让这些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于是,他又动起脑筋让一些贫困家庭自食其力。2001年对高塍镇邱新村农民杜水华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那年49岁的他在做泥瓦工时从高空掉下来,跌断了中枢神经,高位截瘫。祸不单行,同年27岁的独生子突遭车祸身亡,媳妇改嫁,留下年幼的孙子。几次自杀未遂的杜水华这时却意外地看到了老姜的身影,他送来了3600元钱和慰问品。从那时起,逢年过节老姜从不忘记看望杜水华。2003年底,老姜多方奔走联系,从办理营业执照和烟草专卖证,到联系进货渠道,还拿来了5000元作为开店的启动资金。心怀感激的杜水华特意将小店起名为“爱心商店”,他告诉记者,“现在小店每年可以收入四、五千元,加上低保金和家里的2亩地,现在的生活已经好了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个故事。
他们的感恩让我感动
作为无锡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典型,不久印有姜达敖肖像的巨幅宣传海报将出现在锡城的大街小巷。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老人,到家喻户晓的“名人”,老姜自己怎么看呢?“我对这个还是有点看法的,我不希望这样。树典型就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就要更大的投入。而对我来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凡事只能尽力而为,我所承诺的捐助不变,但也要留一部分给自己看病,和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
今年以来,老姜捐助金额已经创纪录地达到21万元,他说年底前预算还要捐出8万多元,总共近30万元。对于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老姜来说,明显已经“超支”了。“明年捐款金额肯定要比今年收缩,应该是10多万吧,不管怎么样,我承诺长期资助的89名特困生,和几家敬老院的老人等等,一分钱都不会少。”老姜说。
有人说他“傻”,有说他“想出名,捞政治资本”,那么,老姜究竟图的是什么?“他们病好了,有学上了,对我就是回报。以前我为了感恩而关爱他们,投入到慈善事业以后,我被他们所感动,现在我已经是痴迷了。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负担。”
快报记者 金凝 陆媛
无锡老人被授予“爱心大使”称号
是什么让他
痴迷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