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都市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山民国建筑陵酝酿捆绑申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山民国建筑陵酝酿捆绑申遗
代号:南京民国首都遗产;进展:调研工作已全面展开
尹海峡
巍峨的中山陵 快报记者 泱波 摄

民国建筑群落

  酝酿捆绑申遗

  记者昨天从权威部门获悉,南京中山陵及其他民国建筑酝酿联手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前期准备和调研已经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的态度是,南京中山陵已经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条件。

  南大教授建议捆绑申遗

  提出中山陵及其他民国建筑集体“申遗”的专家是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了明孝陵的“申遗”过程。这次,他给中山陵及其他民国建筑起了一个总的“申遗”代号———南京民国首都遗产。

  今年9月21日,贺云翱提笔给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主张民国建筑集体“申遗”的想法。他说,综观中国“世界遗产”的项目,在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为代表的四大古都中,西安、洛阳代表着周、秦、汉、唐的地位;北京代表着元、明、清的地位;而南京,尽管已有了明孝陵以及准备申报的明城墙、云锦等项目,但南京最有特色、保存最为完善并和城市密切相关的应该是民国遗产。

  南京已经悄然启动前期调研

  贺云翱对中山陵等民国建筑具有的世界性和唯一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从历史意义的角度看,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开创的民国,是中国历史长河的重要阶段,而南京,保留了中国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命时期系统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在20世纪初步崛起和探索,以及文化改造的历史过程。

  从文化特征来看,以南京中山陵为代表的一系列民国建筑和城市面貌,体现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其特点就是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于一体,重塑和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和发展,遗产是南京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此外,中山陵等民国建筑起着凝聚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情感和文化共识的作用,有着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能够“申遗”的一个重要理由。

  贺教授的建议送达市委、市政府领导后,立即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并分别作出批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并要求中山陵园管理局会同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10月30日,中山陵园管理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落实此事,初步调研随即启动。

  申遗能否成功专家意见有分歧

  对于中山陵等民国建筑“申遗”的事,贺云翱教授曾在明孝陵申遗的过程中,特地请教过前来考察的专家,当时答复是“南京中山陵完全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条件”,而这也是贺教授信心十足的原因。

  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城市专家则对民国建筑群体“申遗”表示担忧,该人士称,南京明城墙申遗已经比较困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每个国家一年申报数有严格限制,也就一两个,而现在在排队的就有100多个。“即便申请成功,那也是好几年以后的事”。

  另一位专家则觉得,如果中山陵等民国建筑申遗成功,将是南京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南京民国建筑分属省、市不同单位管理,申报的范围需要仔细甄别,申请难度不小,尤其在具体保护范围、保护方案的确定上。“但提出‘申遗’是件好事,能唤起大家对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视和呵护。”

  快报记者 尹海峡

  【相关新闻】

  设计师纪念碑下落不明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悬赏5000元,登报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最后,经过葬事筹备会和孙中山家属的表决,吕彦直的方案被评为首奖。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吕彦直并没有看到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建筑最终落成,他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36岁。记者了解到,当年为表彰吕彦直的杰出贡献,民国政府颁发褒奖令并为他立碑纪念,这块碑后在日军侵华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博爱牌坊石柱为啥有断纹

  游客最喜欢拍照留念的博爱牌坊有个秘密。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西边第二根石柱子上方已断为两截。原来,这是当年施工时,石匠不慎将这根产自福建的花岗岩石柱截短了一米。当时军阀混战、交通不便、工期又紧,无奈只好将断石相接。但这对一个天字号工程来说,这失误无疑犯下了杀头之罪。幸运的是,这件事被孙中山长子知道后,便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救了石匠一命。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