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副刊·嗑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阿罗悦:享受写作的过程
· 巴塞罗那的美丽与哀愁
· 《美国啤酒文化之旅》
· 《旗袍》
· 我的书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阿罗悦:享受写作的过程
倪宁宁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中作家比较多,媒体称这些人为“80后”作家,“80后”作家中美女作家又比较多,比如张悦然、春树。本周一,一位南京本地的80后美女作家来到快报,做客“生活南京”。“我写作主要是为了享受写作的过程。”出生于1982年,已经出版了两本小说的阿罗悦谈起写作时显得很淡然,“它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本书只花了20多天

  阿罗悦今年刚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学的是国际贸易。2003年的时候,这个热爱数学的女孩子无意间看了一本《东方》杂志,她被里面的情感故事吸引住了,她喜欢的同时,觉得自己也能写,就试着写了一篇投过去了。没想到《东方》把它发了出来。“这件事给了我很大信心,也让我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于是她开始把故事写长,没想到,这一写就是20多天,20多天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那本即将出版的17万字的长篇小说《曾经这样学会爱情》。阿罗悦的写作之路,可谓顺风顺水。2004年处女作出版,2006年8月出版第二部小说《三十三又三分之一》,现在她正在写第三个长篇。记者问她其中的诀窍,她坦然其中有天赋的因素,“我只能毫不谦虚地说,这就是天赋。我没特意学过写作,但我写起来没有任何障碍,非常享受。”

  两本书都是情感小说

  《曾经这样学会爱情》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第三者,《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写的是三段特殊的感情。和同龄的大多数作家一样,阿罗悦目前还是一个单纯的情感作家。对于一个刚刚迈出校门的女孩子来说,社会阅历并不是很丰富,写情感故事是个很自然的选择。谈到今后自己会不会从情感的“套路”中跳出来尝试别的题材,她坦然,“每个人都想说,我要突破自己,我要超越自己,每个人都会说,最大的敌人是我,最大的挑战是我。但是静下心来想,其实自己就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所以不要轻易改变自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上。”有网友建议她写点国计民生,她表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没有必要让别人按照你的思维去生活。”

  对“80后”不感冒

  和热衷于在网络上呼风唤雨的同辈作家相比,阿罗悦低调许多,她很少上网,也从没有把自己的作品贴到网上。她说对“80后”的了解仅限于媒体的报道,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这些大热的人物,她都知道,但是她从来不看他们的书。“如果我看了他们的东西,以后想写,我可能就会刻意去玩弄文字,我觉得对于我这个人来说,真实、原始的东西比较容易感动人。” 阿罗悦坦言自己对“80后”不感兴趣,“‘80后’就是8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于80年和出生于89年的都是‘80后’,但是两者区别太大了,所以拿这个概念来定义一代人的写作是很不合适的。”

  快报记者 倪宁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