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的专栏,和大家聊了学开车的事情。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这个星期我终于通过了考试,拿到驾驶执照了。在美国,开车是非常基本的技能,不管是送外卖也好,还是做记者出去采访也好,如果不会开车,也就意味着不能够承担这样一份工作。
一位来自德国的同行告诉我,她第一次向一家报社申请记者这份工作时,对方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开车?”因为从报社所在的小镇到采访的地方,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结果,还没有驾驶执照的她大着胆子就上路了。
说到我的同行,来到美国之后我才知道,在这里,记者这份职业是需要坚持的。记者待遇不高,压力却很大。
我的那些美国同行总是认为我是一个小富婆,因为在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年收入很多时候都是天文数字,一千多万美元一年。我摇着头告诉他们,我是一个记者,而记者这个职业的收入在香港属于中等以下水平。一个大学毕业生,做了记者,月收入平均八九千港币,租房子,市区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就要五千多港元,再加上交通费、食宿费,一个月下来能够收支平衡已经不错了。香港的记者流动性特别大,特别是男孩子,如果要养家,做记者绝对不是他的首选,除非他的家境不错,做记者是出于他的兴趣。
美国电视主播很风光,但是他们毕竟属于掰起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的那一小批人。他们原来做记者的时候,处境和香港同行差不多。一个工作了七八年的大报记者,也就是每年五万多美元的收入。不过他们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多,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份职业,而且觉得雇主给自己的待遇也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就没必要抱怨。不过,我的一个在哈佛商学院上选修课的美国同行,上了几节课后就发出感叹,和这些商学院的学生比较,自己实在太穷了,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刚工作的平均年薪就可以达到十万美元。他开玩笑说,看来还是改行好了。
对在记者这个行业做了很多年的人来说,收入并不是最重要的,能让他们坚持做下来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对这份职业的喜爱,以及享受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很多东西:满足感、责任感、丰富的经历、随时见识世间的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很多时候,因为这份职业,你可以有机会在大事发生的时候,站在第一现场。这些,都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应该这么说,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闾丘露薇:2003年,她是首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现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