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男子张光泽,为了对父母尽孝,决定带父母去北京游玩,于是,他跟朋友借了20万元,带着父母于10月29日赶到云南兰坪县,第二天又赶到昆明。那天是重阳节,张光泽觉得这个日子比较有纪念意义,硬是多花了3000多元购买了当天16时到北京的飞机票,让老人在重阳节这天如愿到了北京。
借20万元尽一次孝,在许多人眼里实在有些奢侈,有人认为此举有点作秀的嫌疑。
张光泽简介
张光泽生于1958年12月8日,现年48岁,时任中共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曾当过中学教师,在兰坪县铅锌矿厂工作过,后到兰坪县委宣传部任《兰坪报》编辑部主任,随后调到怒江州委工作。
【事件】
为尽孝心借来20万带父母游北京
10月29日,在云南省怒江州委工作的张光泽突然回到老家兰坪县营盘镇新华村,告诉父母一个好消息:“明天我带你们去北京玩。”他的父亲张汝候已88岁了,大娘和开润91岁,两个老人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但老人很疑惑:“我们哪来这么多钱啊?”张光泽立即从随身的提包内拿出几大叠钱。“你哪来这么多钱?”“借的!20万,够玩了,我还要买辆车拉着你们去转转呢!”经过张光泽耐心劝说,两个老人终于同意了。张光泽还邀请了61岁的大姐,大姐患关节炎20多年了,他想利用这次机会带大姐也到北京去看看。他担心自己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又喊上大姐的女儿和儿子陪同。
扶着背着逛遍北京
10月30日到北京已经19时了,张光泽一路都担心老人不适应,结果老人们还挺争气,没晕车晕飞机。第二天,张光泽先带他们去天安门广场,再到十三陵、八达岭、颐和园、长城、故宫,还瞻仰了毛泽东的遗体。由于北京天冷,气候不适应,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开始,老人们就走不动了。张光泽为了让老人坚持看完北京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和外甥、外甥女一起,每人负责照顾一个老人,搀扶着他们走一程又背一程,背不动了又扶着走。
在北京呆了6天,虽然累坏了张光泽和他的外甥、外甥女,但大家看到老人们满足的笑容,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张光泽本来打算用借来的钱买辆车带着老人们再到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去开开眼界的,但几天的游玩让老人们都累了,虽然花10多万买了一辆轿车,但老人们却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嚷着要回家。无奈,张光泽只好安排外甥女带着3个老人,11月7日乘飞机回昆明,自己和侄儿留在北京办事。
想完成多年的心愿
为什么张光泽会突然借钱带父母出去玩呢?这还得从1987年说起,张光泽当时在昆明读大学,毕业后他突发奇想,买了一辆自行车就骑着去北京了。几个月后,他从北京返回,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悟全部记录下来写了一本《单骑万里到北京》的书,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一定要让父母也出去走走看看。”但由于没钱,这些年来他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2002年岳母的去世和去年生母的亡故,让张光泽深深自责,因为岳母和生母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坐一次飞机,但两个老人心愿还未实现就过世了。张光泽也不想让父亲和大娘再有遗憾,于是他找到自己一个已成企业家的学生,向他借了15万元,又找一个朋友借来5万元,一共凑了20万元,领着老人们上路了。
【讨论】
借20万尽孝是不是在作秀
亲属:我们很光荣
张汝候(张光泽的父亲):这次旅行让我感到太光荣了,有这样的儿子我感到骄傲和满足。
和开润(张光泽的大娘)他虽不是我亲生的,但他从小都把我当亲娘对待,在91岁晚年了还能享受到他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感到十分满足。
张荣梅(张光泽的大姐):我本来不想给弟弟添麻烦的,但弟弟执意要带我去北京治疗20多年未治好的关节炎,我才随行的。即使我的病治不好,我也会感激弟弟一辈子的。
刘艳芳(张荣梅的女儿):舅舅这次借钱尽孝的行为是高尚的,他的爱将不仅影响亲属,也将影响所有人。
单位:他没有问题
中共怒江州委讲师团办公室:不知道这件事,不过他平时工作表现很好,为人处世也很好,我们相信他有这份爱心。
中共怒江州委组织部干部科:我们不知道他借20万元尽孝一事,我们觉得他这种行为本身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工作方面,他工作积极,为人热情,没有任何问题。
市民:这种尽孝有点夸张
记者10日随机采访了20多名市民,多数人都认为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用钱才能表达爱心,借钱尽孝有点不可思议,20万元尽一次孝更是夸张,许多人认为张光泽的做法有作秀之嫌。
也有市民认为,虽然借20万元尽孝有些离谱,但他对老人的孝心应该提倡。
张光泽: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张光泽:这是我多年的心愿,花再多的钱我认为都值,因为我让老人完成了他们一生都没有完成的事,我给老人带来了快乐。
记者:你说借20万元是给父母尽孝,但你到北京后花10余万买了一辆轿车,你借钱的目的到底是尽孝还是买车?
张光泽:到北京后看到老人们身体还行,于是又想带他们再到国内的其他大城市看看,所以才想到买车,我认为买车与尽孝并不冲突。
记者:许多人认为你是在作秀,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光泽:我只想通过这次借钱尽孝呼吁所有的人都尽自己所能对老人好一点,尽到做子女的责任,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
《生活新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