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织女的纤纤细手,却有着精湛高超的缝补技艺。长乐路,一家银行的门口,方寸之地坐着一位织补工。
23岁的钱斌5年来在此穿针引线,缝补绣花,勾勒他的美丽人生。
老练年轻的“织男”
早上9点半,钱斌正在低头修补一条西裤的破洞。一位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直奔而来,从车篓里拿出好几件毛衣。“小伙子,你帮我瞧瞧这个洞还能补啊?”钱斌停下手里的活,接过毛衣。他是位面容清秀、年轻的小伙子。
“塌线了,好补。”
“那你赶紧帮我补补吧,我从武定新村赶来的哦,邻居说你补得好。”这名女士姓许,慕名而来。
钱斌拿过毛衣,从耳朵上拿下勾针,顺势一拉,飞针走线起来。许女士一边观察一边啧啧称赞:“小伙子,可以嘛。姑娘干的活,你也能干啊。”不大的工夫,小洞已补好,许女士看了又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满意地点点头。不出5分钟,第二件也完工了。临走时,许女士说:“明天我再带两件让你补。”
一上午,小摊前人来人往,钱斌身旁的箱子已被一袋袋的衣服装满了。
拜母为师学缝补
看见一年轻小伙子补衣服,路人不免投来好奇的眼光。“大男人怎么想起做这缝缝补补的事来。”
钱斌说:“奇怪吗,做这行只缘于5年前的一个巧合吧。”
钱斌老家在安徽安庆农村,姐弟4人,父母靠卖鱼养活全家。因为家境困难,高中还没毕业,钱斌就来到南京打工,当时是2001年,他18岁,找到了一份在洗衣店工作的差事。
不少顾客问钱斌:“你们洗衣服能帮人补衣服吗?”钱斌只得摇头。“我当时就想,补衣服的人是不是很缺呢?如果手艺好,或许是个能赚钱的工作。”有了想法,钱斌把工作辞了,赶回老家拜妈妈为师,学缝补手艺。“我妈针线活一流,我连学手艺的钱都省了。”
可是这想法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这活都是大姑娘干的,你个大男人怎么学这个?不行!”
“可这活在城里就能赚钱。”钱斌软磨硬泡,母亲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
半年不到,钱斌出师了。2002年,他怀揣着还不是很娴熟的缝补技术,又一次来到南京,在长乐路边挑了块热闹的地,开始“创业”。
苏州拜师学绣花
起初,钱斌的生意基本无人问津。为此他专门立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织补”二字。大约两周后,总算有一名中年妇女拿了件毛衣来,这是钱斌的第一笔生意。“现在都记得她是我第一个顾客,就住在附近,当时八成是看了我写的牌子,看我还带着怀疑的眼神,我估计她在想,这小子会不会补啊?”钱斌偷笑起来,“呵呵,现在她已是我的老顾客了。”
钱斌把衣服补好,她看了看,丢下了一句话:“小伙子还不错。”
这让钱斌兴奋了半天。“我能干,女孩子能做的我也能做。”之后,钱斌买了不少书,边学边做,靠着老顾客带新顾客,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如今,在这一带没人不知道长乐路有个“织男”。
行行都要创新,钱斌也体会到了这一点。第二年的冬天,有位顾客拿了件羽绒服让钱斌补,“羽绒服面料密度大,不好补。”顾客马上提议:“那你在上面绣朵花,把洞盖住。”钱斌不会,顾客失望地走了。这事在钱斌心里打了个结。
去年夏天,生意淡季,钱斌跑了趟苏州,拜了60多岁的王师傅为师。“她绣了一辈子的花,先教我用机器打出样板,再教我手绣里面的纹路。”苦练3个月,钱斌又回到了南京,置办了一台绣花的机器。从此如果有难以缝补的地方,钱斌总会主动建议顾客:“不如在上面绣朵花了,既能遮盖住瑕疵,又好看。”
说起现在的手艺,钱斌颇为骄傲:“说真的,我妈现在也比不上我,两个姐姐就更不用说了。”钱斌说,他比别的织工强的地方,在于他的“精致补”,这是他多年自己琢磨的结果。“假如说哪儿坏了,我能根据纹路把坏了的100根线按100根织起来,一根不落,看不出痕迹。”
把织补当成事业
18岁的妹妹是钱斌新带的徒弟,他们在小行附近租了一套小平房。每天早上6点多,兄妹俩就起床,骑上半个多小时的车,从小行赶到长乐路来摆摊,天黑了才离开。钱斌说,最辛苦的是冬天。天气冷,得全副武装。坐在外面,脚长时间不动,就冻僵了。第一年做这行时手上全是冻疮,都溃烂了,连活都干不了。第二年他有了经验,一入冬,他就在手上涂满防冻霜,戴上半截手套,后来再也没冻过。平时如果衣服多了,白天干不完,他们晚上还得带回家,常常忙到凌晨。
钱斌起初的打算是暂时做织补,以后再换工作,没想到今年已是他做这行的第5个年头。他打算一直做下去,“其实男孩子做这行也没什么不好,我女朋友说,大家都凭劳动赚钱,男人做缝补没啥不好。现在连我妈都想通了”。
很多人见钱斌风吹日晒,都劝他开个小门面。“我也想过,就是门面房贵,现在还没这能力,或许以后会吧。”钱斌摸了摸脑袋,说完低下头,继续缝缝补补。
快报记者 赵丹丹 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