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文娱·事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话剧《沦陷》震撼人心
· 2006超女十强巡演南京
· 超男明春登场
· 民乐节昨晚在宁开幕
· “绝对唱响”十强录专辑
· “老当艺壮”昨复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话剧《沦陷》震撼人心
史丽君
《沦陷》剧照

《沦陷》剧照

  震撼、生动,这恐怕是所有看过话剧《沦陷》的观众的最强烈感受!这部首次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话剧,前不久在南京紫金大剧院正式公演后,立即引发了众多观众的热捧和思考。因此,南京市文化局特别为《沦陷》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该剧编剧姚远甚至希望:每年12月13日南京拉警报悼念30万亡灵时,南京人能走进剧场看看这部话剧《沦陷》。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光亚也从剧本的感觉、调子、风格、人物等几个方面作了评述。他认为,这部戏表现了南京沦陷时每个人心灵的叩问。

  编剧姚远

  灵感来自《拉贝日记》

  《沦陷》讲述了一个普通南京家庭,在1937年遭遇南京大屠杀时发生的令人深省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中国传教士,他的弟弟是国民党士兵,弟媳被日军强暴,并成了慰安妇,弟弟则当了汉奸……面对家破人亡,中国传教士终于觉醒: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就是“起来与侵略者抗争”。

  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已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而像话剧《沦陷》这样以一个家庭为视角,来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还不多见。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姚远先生担任编剧,他曾是著名历史话剧《商鞅》和热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的编剧,经验丰富。然而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姚远还是有点“发怵”。他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初写成了一部南京大屠杀的教科书,面面俱到,像一部纪录片,但缺乏艺术性。后来,他在《拉贝日记》中看到一个细节:南京建立安全区时,一位传教士在离南师大不远的池塘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连唯一的遗产———一封遗书也遍寻不到。这一幕迅速在姚远脑中“生根开花”,他顺着这条线发挥联想,描写出一个传教士家庭在南京大屠杀时挣扎、惨痛的故事。两年时间里,姚远五易其稿。

  前有电影《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栖霞寺1937》,后有好莱坞的大制作《南京浩劫》,话剧《沦陷》似乎被“夹击”着。不过,看完演出的观众无不为细腻震撼的情节所打动。剧作家蒋晓勤说:“以往剧本创作的人物要么是汉奸,要么就宁死不屈,没有一个像姚远笔下的史孝堂那样,在目睹妻子女儿被日军凌辱后,转变成汉奸,性格复杂,体现了人性的挣扎。”

  朱成山

  被《沦陷》震住了

  在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印象中,话剧就是“一帮人说一大堆台词,吵吵闹闹的”。因此,当初接到话剧《沦陷》邀请时,朱成山发牢骚说:“这有什么可看的?”当他耐着性子走进剧场后,一看就被“震”住了。他给出了“震撼、丰满、生动”的评价,“明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拍摄热。最近我连续接待了来自美国好莱坞、法国、德国的电影制片方,他们都要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话剧《沦陷》角度非常巧妙,反映了南京沦陷时的社会百态,写了一个鲜活的群体。”

  不过,朱成山还是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剧中,提到的南京人口数目不够准确,事实上,估计当时南京城有60万至70万人……”但瑕不掩瑜,朱成山依旧高度赞赏着《沦陷》。

  观众

  震撼之后陷入思考

  相对于专家的理性,参与讨论的观众们更加感性。一位王先生激动地说:“一进剧场,就看到一座城墙,鲜血般的红漆从城墙上缓缓流下,很少能看到如此震撼的场面,看得我泪流满面。慢慢地,我看到无辜的老百姓被杀害的场景时,立刻想起了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祖父,感觉到了深刻的悲痛!”

  《沦陷》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一位女性观众表示,观看了《沦陷》之后她陷入了对于生命、责任、国家的思考,很多天都不能释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代表说,自己看过很多类似题材的影片,例如《栖霞寺1937》《南京大屠杀》等,那种全景式的描述远没有《沦陷》中对个人命运的展示震撼人心,“《沦陷》展示的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搏杀,让我们正视历史的伤痛,引发我们对于未来的思索!”据悉,该剧将于12月1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进行第二轮演出。

  快报记者 史丽君

  摄影 施向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