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严介和出生于严庄村。据村民们称,严的父亲严士秀是一位老私塾先生,在生产队里做过相当长时间的会计。
“介”字并不是按家谱班辈起的名,严介和曾经向媒体解释过自己的名字的含义:“介与‘严’‘和’之间,严中有和,和中有严,做事严,做人和;对己严,待人和。”
严庄村现在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苏北乡村,农民们的主要营生除了靠种田,就是在外务工。处于大运河西岸的严庄村被运河截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现在仍只靠一条马路与外界相通,这被村民们认为是导致严庄经济现在仍很落后的主要原因。
严介和与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穷苦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也没少挨过父辈的责骂。村民严保军回忆,自己不止一次见过严介和的父亲当众责骂过严介和。
而严介和给村民们的印象是一个语言不多的人,“不太爱说话,也不大和别人打交道。”
据严介和自己回忆,16岁那年,他高中毕业,但因家庭成分不好,没能进一步深造。那年,村民严保军从部队复员,并在村里的农科队做起了队长,高中生严介和成了他手下的队员。
“他当时在队里主要做一些杂事,也干过会计,在农科队他干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就出去做了代课老师。”
严介和代课的学校是楚州区平桥中学,该学校与他三堡乡的家一河之隔,现在仍只有渡船相通。
时隔多年了,平桥中学负责人也弄不清严介和到底是哪一年进入平桥中学任教的,但据严介和之前的有关报道称,他在平桥做了一年两学期的语文教师。
平桥中学这位负责人显然对记者的到访心存介蒂,他称只愿意通过快报说一句话:“严主席在我们眼中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能热心关注、支持自己只短暂工作过的学校的发展,我们全体师生都很感谢他。”
说这话是有原因的,据平桥中学一位老师称,严介和在平桥中学四十周年校庆时曾捐款,而今年五十周年校庆,又委托家人送来了两万元钱。
也正是在平桥的短暂代课生涯,严介和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夫人———她是平桥镇人,也是平桥中学毕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严介和曾称自己在1977年进入淮安师院学习。记者没有能够从淮安师范学院确认这个说法。
履历的模糊使得外界说法众多,但采访中,各受访者都确认的一点是,严介和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较早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