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封面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神笔老王和他的“南京中轴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神笔老王和他的“南京中轴线”
  (上接B1版)

  二

  “我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对书中精美的插图非常着迷,一有时间就尝试着用纸蒙在上面摹画。”说起自己的“绘画史”,58岁的王震华顿时眉飞色舞起来。他家里到现在还有200多本他喜欢的小人书。

  可惜的是,高中毕业后,他失去了继续绘画的机会,一直在南京某煤矿工作,整天不是下井挖煤,就是忙于琐碎的生活,有3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起画笔。直到55岁提前退休后,王震华才有时间重拾自己的爱好。

  “时间一下子宽裕了很多,我常常看到鼓楼广场和北极阁广场上,人们下棋、看报纸、打太极,静静的,很美,就想把这些景象画下来。”在王震华的眼里,这些众生相是和谐社会的缩影,他要用笔画出南京的阳光灿烂、生机勃勃。

  今年6月,王震华构思并创作了一幅钢笔画,画面上是新街口林立的楼宇,这些大楼的下面则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大树。他介绍说,南京的绿化不错,特别是沿路的法国梧桐,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这幅画的主题就是‘绿色城市’,城市就像森林一样。”虽然这幅画只有巴掌大,但王震华为了画好路边的梧桐树,还特地去过两次植物园,静静地观察树木的形态。

  “这幅画我挺喜欢,从画中能看出南京城的魅力,但我只画了一幅,觉得不过瘾。”于是,王震华决定从新街口一直画到南京火车站,他要把南京最繁华的一段,用钢笔画表现出来,“宋代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在一些人眼里,现代生活似乎不能作为绘画的材料,不够‘雅’。我不这样认为,《清明上河图》记录的不正是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吗?现代生活多姿多彩、日新月异,不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历史瞬间,太可惜了。我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敢和张择端比肩,但我希望能把城市的生活和变化,做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民俗长卷。”

  三

  王震华首先花了1个多月时间,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观察路上的行人、广场上休闲的人、社区里打腰鼓的人。

  “新街口的大楼多、人也很多。写生时就有很多人围观,所以我经常躲在大树下写生。”王震华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画画的水平有限,所以怕别人笑话他画得不正规。

  王震华说,创作《南京中轴线》用了近两个月时间,他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人群在画中都有反映了,只缺一支腰鼓队。“老人们退休以后,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多了,一个个精神十足。”可是,他一直不满意自己画的腰鼓队,画了又画,画了十多遍还是不行。王震华便放下钢笔,走上街头,每天去各大广场看人们打腰鼓。

  “天天呆呆地盯着人看,很多路人以为我是傻子。”王震华乐呵呵地说,“画人很难,因为人是动态的,要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才行。”为此,他还特意带上数码相机,给打腰鼓的老人们拍了数十张照片,回家再反复琢磨,经常画到凌晨时分才休息。

  四

  “画好钢笔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现场写生。”王震华说,近三年里,他每周室外作画时间都在30个小时以上,早出晚归,一瓶水、一袋干粮,不畏风雨日晒,踏遍南京城寻景致,凝神静坐绘美景。

  有一段时间到玄武湖公园写生,他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骑自行车到玄武湖,成为玄武湖公园每天的第一位游客。去将军山、燕子矶等远郊,王震华也是骑自行车前往。

  不过,他从来没有觉得这样做是苦差事,只要能天天画画,他就高兴。作画时,王震华常常达到忘我境界,一次在雨花台写生时,园林工人一遍遍地告知要给树打药,可他愣是没有听见,结果洒了自己一身的药;有时,在恶气熏天的垃圾旁写生,如痴如醉的他却闻不到。

  王震华坦率地说,目前南京画钢笔画的人已是寥寥无几,优秀的钢笔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是有人认为钢笔画的创作周期比较长,不如其他画种画来得快;二是一些画家感到普通消费者对钢笔画不甚了解,怕吃力不讨好,没有市场前景;三是不少人认为钢笔画难登大雅之堂。

  他梦想有一天,他的作品能走进高雅的美术馆展览,让更多人欣赏。而他接下来打算跑遍金陵48景,把这些知名景点全都画成钢笔画,然后出一本钢笔画册,让大家看看钢笔线条里的南京是什么样。

  见习记者 杨扬

  快报记者 李苏明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