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聚焦南京非遗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7个项目落选 南京很失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7个项目落选 南京很失落
2008年开评南京市级非遗,有望弥补这一遗憾
胡玉梅胡玉梅胡玉梅胡玉梅
  南京,这座南北交汇的古城,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融,为“活态文化”积淀了丰富的遗存。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说,光是简单的清点,就发现了南京有100多项“非遗”。此次,江苏省开评省级非遗,他们特意精选出35个有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的项目,报到省里。如今,评选公示出来,他个人感觉,喜忧参半。

  【聚焦南京】

  欣喜:35个项目入选16个

  王露明说,提交的35个项目有落选,这是预料中的事,因为,有些项目提交的文本本身就不是很完备,还有的项目和实际历史不太相符。而当前进入公示的16个非遗项目,它们不仅仅代表了南京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更反映了南京的民俗传统文化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项目都入围了,这让人高兴。其中,在这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13项是单独存在的,如:留左吹打乐、麻雀蹦、东坝大马灯、高淳阳腔目连戏、妈祖文化庙会等,还有4个项目是“打包”申报的,分别是:剪纸、灯彩、金银饰件、古琴艺术。

  遗憾:7个项目落选是憾事

  “预料中,有些项目肯定是会入围的,但偏偏落选了,让我觉得深表遗憾。”王露明说,南京老地名、真金线制作、跳五猖、六合民歌鲜花调、栖霞龙舞、金陵折扇、南京的雨花石欣赏这7个项目,当初把它们申报省级非遗,心中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因为这些项目都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如今,它们落选了,心里感觉很失落。

  南京老地名,它浓缩了南京众多的历史信息,记忆着南京城每一步发展的痕迹,是南京城市历史的象征,文化的标志,风俗的符号。如今,落选了,这让很多老地名研究者,感觉很失落。

  真金线,它保持了金线的传统制作工艺,尽管是国家级非遗金箔的派生物,但是金线的制作工艺尤其严密,要远远大于金箔的制作。而且有金线才有云锦,云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和金线是有关的,物以稀为贵!真正传统的金线制作南京独此一家,因为它不能用机器替代,必须用人工的形式,并且老艺人们的年龄也都60多岁了,再不保护就迟了。

  跳五猖,它是江苏地区傩舞仅存的活化石,历史非常悠久,更是祭祀文化的代表。

  “补遗”:2008年市级非遗开评

  “不过,它们这次落选了,并不等于就会真的留下遗憾。”王露明说,为了让南京的“活态文化”不消失,从11月7日开始,南京市将全面开展一次大面积的普查,在为期一年多的普查中,他们将进一步挖出深藏在民间的绝活,彻底摸清南京的非遗“家底”,甚至让已经消失的活态文化,抢救起来,并使得过去未涉猎的一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戏曲文艺等有机会崭露头角。

  “经过摸底后,我们自己心里有底了,于2008年正式开评市级非遗,并确立保护体制。之所以把市级非遗评审开展得这么晚,就是不想留下任何遗憾,错过任何一个需要保护的项目。”

  【非遗现状】

  南京1/3非遗

  已经“死亡”

  

  南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向记者介绍,从建国以来,南京市已经有1/3非遗“死亡”了,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有的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导致了整个行当的死亡。比如“打五件”,就是一个人要打五种乐器,作为一种绝技,这不仅仅凸显了古代人民独特而灵巧的高超技艺,但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这个行当就没了。

  还有的是因为人们已经用不到它了,这种工艺也就消失了。王露明说:“据说,在南京除了云锦外,原来光制作绸缎类的绝活就有3种,但这3种都已经消失了。而且在古代,皇帝用的圣旨,都是在南京制作的。”

  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部主任谢建平说,在10大类省级非遗推荐项目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死亡”最快,因为民间工艺还有市场,相对而言,容易生存,而音乐舞蹈类则相反。

  【政策解读】

  非遗,市民也有发言权

  昨天,对于江苏身怀绝活的艺人们而言,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日子。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江苏的专家们最终选出了93个省级非遗推荐项目,32个首批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从今天开始,这些写入花名册的“绝活”和“高人”正式对社会公示20天。

  公共遗产

  市民有发言权

  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慧芬介绍说,之所以采取公示的方式,主要是想让市民知道自己身边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活态文化”;同时,还想使得省级非遗名单的出炉更科学、公正,让人心服口服。如果市民们对公示的项目和传承人有异议,可以拨打电话:025-84699893、84699815。

  每年400万

  具体怎么分配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江苏省启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以来,省政府每年投入400万,以扶持“绝活”。

  至于400万如何分配,王慧芬解释,除了对13个试点项目进行资助外,还对传承人进行资金资助。具体说来,对于公布的“高人”,政府将拿出40万来支持他们,尤其是生活贫困的“高人”,政府不仅要拨钱给他们维持生活,还要给他们配备材料、开培训班,如果他们愿意,还可以给他们介绍徒弟。至于被列入省级非遗的项目,省财政也将拨出资金给予资助,但具体金额,要看项目的情况而定。

  南京“四大名旦”

  两个没传人

  记者注意到,南京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四大名旦”,只有南京金箔工艺和金陵刻经工艺有传承人,而秦淮灯会、南京云锦均没有传承人。为何两大“名旦”名落孙山?一位负责人介绍:“秦淮灯会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实际上的项目,就谈不上传承人了;而南京云锦,提交的传承人,专家有争议,所以就空缺了。”

  【传人特写】

  最后一对打箔人

  昨天,快报详细披露了江苏省的首批“非遗”和首批传承人推荐名单。记者发现,32位传承人名单中,南京仅有三位,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金箔工艺传承人葛义根是其中一个。据说,在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葛义根和王必生是唯一的一对打箔人,也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后一对打箔人了。

  他们有什么样的神来之锤?昨天,记者特意赶到龙潭见识了一把。

  旧时传男不传女

  说起当年是怎么学打金箔的,这个42岁汉子显得有些腼腆,“我爷爷就是打箔人,当时是在自家开作坊的;后来爷爷又传给了我爸爸,我爸爸又把绝活传给了我。”家里有没有女的打箔人?葛义根笑了:“怎么可能会有?在以前,这都是绝活,为了怕绝活外泄,都是传男不传女的。我这一辈,我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但父亲只传给了我一人。”

  打基础像学功夫

  1984年,刚从高中毕业的葛义根就被父亲拉到了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当起了徒弟。回忆起“学徒”时光,葛义根憋出了一个字“苦!”当年,跟他同批进厂学打箔的一共有4人,但有的就因为受不了苦,学了两个月就被师父骂哭了,回家不干了。怎么个苦法?葛义根说,这就像学少林功夫一样,一开始要“扎马步”,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要被师傅叫起床,屁股尖沾在凳子上,然后拿一根筷子来“划膀子”。划膀子的时候,右手必须插耳垂直,不能小便,还必须光着膀子,通身只穿一条裤衩,“夏天,就算被蚊子叮得一个个包,都不能歇,而冬天,天冷到零下10多度,我们都不能穿衣服。”

  铁锤也长“眼睛”

  谈兴正酣之际,工作人员拿来两把锤子,一把锤子的柄比较短,一把锤子的柄则很长。短柄的锤子就是葛义根的吃饭家伙,而另外一把则是王必生的了。葛义根举起锤子说:“你别看它小,它足有7.5斤重呢!现在的打铁师傅都打不出来了,都是父辈传下来的。”

  黄色包装纸打开,里面就是乌金纸了,小小的金箔片就夹在乌金纸中。“我们要把它们敲成20×21厘米大小、厚0.12微米的金箔片来,厚度要一致,不能有砂眼,不能开裂……”怎么才能敲出这么好的工艺呢?葛义根很自豪地笑:“因为锤子上长了眼睛呀。”

  但吃饭的家伙也会伤人。“上世纪70年代就发生过,有一对打箔师傅,因为没有及时换柄,结果,锤头飞了出去,打在了护锤人身上,鲜血直淌。”

  真正的徒弟还没有

  “因为人工打箔可以弥补机器的不足,所以,打箔人是不能消失的。”但说起继承人,葛义根和王必生都摇了摇头。葛义根说,他有一个12岁的儿子,但对祖辈传下来的绝活不感兴趣,“现在,我儿子如果不好好读书,我就说‘那你将来也去打金箔’。当然,这是恐吓他的话而已。”

  古老工艺

  机器无法复制

  金箔制作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共有10道工序,在古代所有工序都是人工完成,而如今,有的程序已经机械化了。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李宝祥厂长介绍,被列入国家“非遗”的是人工打箔,而非机器打箔,因为机器打箔的成品率只有80%,而人工打箔的成功率为100%。同时,那些机器打坏的金箔,都可以经过人工打箔让它们“起死回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