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封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城市菜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城市菜农
吴宏
  夏大庆开了一家公司,帮别人买菜

  但他自称是个农民

  不仅因为他来自农村,还因为

  他像农民一样

  在蔬菜里挣点汗水钱

  他当农民很开心,尽管现在还亏本

  (一)

  见到夏大庆时,他正把蔬菜从车上搬到小区分菜点。他只穿了件衬衫,挥汗如雨。

  夏大庆原是一家汽车销售企业的职员,8月份开始筹划成立一家家庭代购公司。与一般的“跑腿”不一样的是,他只在小区收家庭的蔬菜订单,次日从农民手上购买蔬菜,然后按市场价格分给订户。公司10月22日开张,至今虽仍是亏本,居民的逐步认可却让夏大庆看到了保本的希望。

  “昨天有29户的订单,每天人数在增加,还在亏本。”把订户的菜分类清楚,重新核对好价格、重量之后,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刚开始干,总会折本的,预算内。”夏大庆住在迈皋桥,是个“城里人”,而他却自称是农民,因为老家在栖霞区,从小在农村长大。

  今年8月,夏大庆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浙江某小区的一个老太太,经常会有邻居上下班急匆匆的,扔下几十元钱,让她去菜场买菜时,顺带帮自己买一下次日要吃的菜,后来每天有50户邻居要求代买菜,按2元每次代购费计算,老太太每天有100元进账。”夏大庆讲这故事时,仍然带着那股初创业时的兴奋表情,“我就想到了做专业的公司,专门开拓代购菜这一业务。”

  夏大庆今年30岁,他自信总能比那个老太太做得好。10月22日,他的公司代购业务在方圆绿茵小区开张了,而他的代购费只收1元。

  (二)

  “今天,折本买卖做到第六天了。这个小区有1000多户入住,新组建的年轻家庭很多。”夏大庆说,他选择方圆绿茵为起点,有很多原因,“小区周围有两个菜场,一是小型的农贸菜场,环境卫生不好,而且价格昂贵,居民一般不去;去得最多的是迈皋桥的老街菜场,而从小区走过去,要过四个红绿灯,路程长,也不好走。”

  第一天,夏大庆收到了19份订单。这些订单有些出乎夏大庆的意料,他业务对象主要是年轻家庭的,订单中大部分还是老人。

  “可能是菜价上吸引了老人吧,还有就是新鲜,绿色健康这些元素,把我的客户群体范围扩大了。”夏大庆说,他每天下午三点半至七点在小区发放菜和收取隔日订单,晚上回家就将订户信息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根据订户要求,再通知农户蔬菜的种类以及数量。次日凌晨5点,他以便宜的价格把所需蔬菜收上来,由工人择好、分装。“现在还是亏。”夏大庆说,每天要支出场所租赁费、人工费等,每天亏50元左右。“如果平均每天有50个订单,那就保本了。快了。”

  (三)

  小母鸡,需购3斤,实购2.3斤;毛豆,需购1.5斤,实购1.5斤;洋葱,需购1斤,实购1.3斤……另加收1元代劳费。每张订单上都有这些明细数字。“重量算到钱,价格计算到分,当然分会省去。”夏大庆挺不好意思地说,“尾数上还带着一毛两毛的,我就舍不得省去了。创办公司之前,我想,几角钱都是小数目,掉在地上我都不一定去捡。”夏大庆说,每斤菜也才挣个几毛钱,所以他现在变得“吝啬”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夏大庆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城市人,重新体会到了农民勤劳简朴的本质。“我从没卖过蔬菜,小时候也没有做什么农活,进城之后只感觉到菜啊米啊之类的贵了,但我还是完全可以承受。”夏大庆说,“以前我还觉得农民卖菜给我,抹掉几毛钱的零头也不至于怎样。现在我做蔬菜生意了,我明白,农民挣的钱都是实心价,不是商场卖衣服,打个半价还能挣上几大百。”

  每天凌晨三点,菜农就要起床到田里摘菜;四点多,就挑着成担的新鲜蔬菜往城里赶;七点钟,蔬菜进入各农贸市场……一担菜多少钱?二十多元!利润能有多少?其实就是一个菜季的辛苦汗水!

  夏大庆说,他至少要坚持一年,不管能否赚到钱。

  快报记者 吴宏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