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宣传舆论部门要经常告知市民不要随意向沿街乞讨人员施舍,可拨打110和城管求助电话,或护送、引导到救助站实施救助。长沙市政府发文明确上述规定。
(10月27日《长沙晚报》)
长沙市相关文件的出发点是好的:一是为了完善救济制度,二是部分乞讨人员是“假乞讨真行骗”。但是,要不要向乞讨人员施舍,是不是随意施舍?完全视各人心情及习惯而定。不管乞讨者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市民都有随意施舍的自由选择权,无需提醒告诫。
任何政策的底线是以悲悯之心去平等对待各社会阶层、为各阶层谋取利益。如果政府一味强调不能随意施舍,这种价值导向会把我们引入新的困境———制度救济和道德救济的分裂:一方面舆论在教育我们对他人要有爱心,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又告诫爱心不能随便给予。面对这种割裂,我们可以温习一下特蕾莎修女的箴言———“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施舍,即使是随意的,没有底限的,但毕竟是一种向善的道德选择,它彰显了人性的光芒。如果我们因为有假乞丐就不“随意施舍”,就好比政府告诫市民:当犯罪分子在犯罪的时候你不要随意干涉,因为有警察;当城市绿化被践踏的时候你不要随意指责,因为有城管有环卫……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我给他一片面包,比领他去救助站排队等面包更方便、更人性吧。况且,救助站的面包和我随意施舍的面包不会起负面的化合反应啊,一个是政府救济,一个是私人救济而已。以制度担责为表征的政府救济,肩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配置和秩序整合的责任。但恰恰是基于这种逻辑层面的程序性,其效率历来备受诟病,因此它需要私人救济作补充。从这个层面而言,施舍不仅是个人美德,更是对公共制度的有益补充。
在这个“经济排行”喧嚣、“慈善排行”惨淡的年代里,“随意施舍”不是太多了、恰恰是太少,少得让我们一次次心寒。制度注定无法完美,但人性可以永远向善追求完美甚至达到完美。个人的施舍正好可以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不是吗?
(邓海建 江苏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