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
锯琴
【传承人】
杨玉麟
【项目简介】
锯琴演奏源于17世纪。一位意大利造船工人劳作时,因用力不当使薄钢锯板振荡发音发现的。19世纪20年代末锯琴传入我国。解放后,锯琴逐渐沉寂,几近失传,直到1988年4月,上海率先成立我国第一个锯琴协会,近年来,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相继成立锯琴民间团体。目前,南京能演奏锯琴的约有10多人,杨玉麟属于其中的佼佼者。锯琴演奏给人空灵的感觉,特别适合演奏忧伤、悲惨主题的乐曲。
一把普普通通的木匠用的钢锯,一张拉二胡的弓弦,就能拉出舒缓深情的美妙乐曲。近日,南京民间艺人杨玉麟给记者演奏了锯琴这一冷门绝技,并讲述了50多年来独自钻研锯琴的坎坷经历。
以为进了木匠铺
昨天,记者来到樱驼花园小区杨玉麟的书房时,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进了一家木匠铺:靠墙立着一排排木板锯,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造型,大的80厘米长,竖起来有半人高;小的仅30厘米长,放在特制背包内,还以为是装着网球拍呢。
杨玉麟拿起其中的一把,现场给记者拉一曲《小河淌水》。只见他坐在木椅上,将锯条带把手的一头斜置于右膝上,左手抓着锯条另一头,将锯条稍稍绷弯,右手持弓,在锯条没有锯齿的一侧上下左右地摩擦拉动,房内便充满悦耳的乐曲声。“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高亢、激昂而又舒缓、委婉,特别是动人的颤音、荡漾的波音、圆润的滑音,其他乐器着实难以相比。
收集了50多把锯
从读初中时第一次接触锯琴至今,杨玉麟收集了50多把木板锯。昨天,他拿出精心收藏的一把约有一米长的大锯子,讲起偶然获得这把旧锯的故事。
“那还是刚解放时,我大哥的一位正读大学的同学到家里玩,带来一把锯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人拉锯琴,从此就迷上了。1958年复员到上海仪表厂,有一年,徐汇区群艺馆要组织大家参加社会演出,我嫌锯片太小,想换大点的,但跑遍上海的五金店也没合适的。最后在一家五金店门口看到一木匠在锯大包装箱。我一看,他用的锯很大,要是拉起来音域一定很广。就上前要买。人家说,橱窗里新的你不要,干嘛要旧锯子呀。我说我就看中你的这把,我不是锯木头用的,是当乐器。他不信,我当场表演了一曲,围观者都很惊奇,五金店老板也很奇怪:锯子也能奏音乐?就送你吧。这把锯是德国制造的,我得到后爱不释手,把手处宽170毫米,而国内一般锯宽度不超过150毫米。”
拉得好的不超过十人
2000年,江苏省群艺馆一位拉二胡的老师听说他会拉锯琴后,将他介绍给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参加了在莫愁湖公园举办的民间绝技公开演出,他也成了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杨玉麟说:“目前南京锯琴拉得好的不超过十人。”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专门介绍锯琴的书籍。杨玉麟说,他的最大心愿是政府赞助将这本教材正式印刷出版。
快报记者 赵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