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晏子春秋》里有个齐国贤臣晏子被迫欺上瞒下的故事:晏子受齐景公派遣去治理东阿,起初清正廉洁,得罪了很多权贵,最后被齐景公狠批。后来晏子欺上瞒下,极力迎合当地官场“潜规则”,结果受到齐景公赞许。历史学家吴思先生由此发现了一个清官向贪官、庸官转变的“晏氏转型”。当下发生的很多腐败案子,其实都能看到“晏氏转型”的影子。
当今社会,一个有着清明政治抱负的官员,能不能从从政生涯中走出“晏氏转型”?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着时下很热的高官培训效果如何。此类培训不胜枚举:中大和牛津大学联手打造的“中大-牛津班”,学员毕业后升迁率占到40%~50%(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哈佛班”培训了大量副厅级以上高官……
一些矛盾必然摆在接受完培训的政界精英面前:他们的思维是前瞻性、现代的,但大部分同事和部属的思维可能是传统保守的;他们的很多做法是按照“显制度”来的,但“潜规则”可能依然根深蒂固……这就很像前面提到的晏子遇到的尴尬,要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么是独木难支而不得不走向“晏氏转型”。
如果缺乏保障培训学员始终能学以致用的刚性手段,缺乏对一个清官如何成功摆脱乃至扭转“晏氏转型”的课程研究,那么,“高官培训”就很难走出“晏氏转型”的怪圈。
(胡志勇 陕西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