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红色罚款单”的百般滋味
· 孙伟华、王昭勇入围央视“中国骄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红色罚款单”的百般滋味
黄建军
  “无春之年不宜婚嫁”的说法在民间盛传,而明年正是这样的年份。赶在狗年完婚成了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9月份以来,南京迎来了一轮结婚高潮,餐馆里婚宴爆满,红包也因此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

  每个红包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红包,都有一种滋味。

  “我结婚那会儿,亲戚朋友送来的‘红包’可比现在的重多了。”结婚已经二十多年的陈女士,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那时候收到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礼物,被面、毛毯、洗脸盆、暖瓶等等,家里都要被堆成山了,我和先生收拾了整整一晚上。”

  其实,除了这些货真价实的礼品外,也有为了省事包“红包”的,陈女士回忆说:“那时候大家收入都不高,红包基本上在10块钱左右,二三十元的红包就是很大方的了。讲究的是数字的吉利,谁在乎到底给多少啊!”

  回忆起当年每个月三十块钱的工资,陈女士笑着说:“我那时候给别人包过3块钱的红包,一点都不觉得丢人。那时候一桌婚宴才28块钱,大鱼大肉都有,现在哪能比啊!”

  【点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活水平不高,腰包不鼓,送实实在在的物品是当时的主流。每件物品也就在3至5元左右,有时还是好几个人凑份子买的,每个人花1元钱左右就可以了,“份子”的说法也是从那个时候而来。90年代初开始,红包的数量渐渐多起来,十元、二十元出手,也不会觉得小气,而现在,标准上涨了10多倍,已经没有低于百元大钞的了。

  七八十年代

  红包够“重”

  9月份以来的几个周末,老吴几乎都是在婚礼场上过的。参加的第一场婚礼是一个“哥们”的,自然不能少了,800元;接下来的两场,又都是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以前的同事,800元的口子开了,自然也不能少;月底的那个周末,老婆的同学结婚,少送一点吧,再少也不能低于600元吧。

  “本来朋友结婚是一件喜事,可这两个月,婚礼一场接着一场,一见到喜帖,心头就痛———请柬越多,腰包越瘪啊!”老吴说,自己月收入3000元,老婆1500元左右,但每个月的房贷2100元,日常开销1000元,养车1000元,平时,一个月只能剩个1000多元,可在9月份,自己一个月的收入都送了红包,一个月下来,只出不进,家里的收入成了负数。这样的情形并不算完,10月份又赶上结婚高峰,老吴又已经参加了两场婚礼,一个800元,一个1000元,下周,还有一个同事的婚礼在等着自己,至少也要准备600元。

  “现在200元是起步价,但只要关系还可以的,200元哪里拿得出手啊,这个时候想节约是不行的,平时没钱就不花,可现在没钱也必须包啊,这是个人情问题,不是节约问题。不过,这个送法,我都快要成‘负翁’了。”虽然感觉吃不消,但老吴仍忘不了调侃自己两句。

  【点评】和2004年一样,今年也是双春年,是婚庆消费的高峰期。来自省餐饮协会对“十一”黄金周期间的监测,婚宴的平均消费在1500元/桌(含酒水),比一年前涨了近200元。参加婚宴,红包自然少不了,“面子”问题促使红包行情一路看涨,而实际上,这还不单单是面子问题,送红包的多少往往还标志着你和朋友关系的亲疏,如今,200元算点头之交,400元算关系过得去,600元比较到位,800元才是不错,1000元才是关系铁,人人心中有一把标尺,怎么衡量,要看你红包的厚度了。

  送红包

  送成了“负翁”

  “收了红包可不是没事儿了,这可都是人情啊,要还的。这几年,我几乎天天都在盘算着怎么回礼。”2001年,工作两年的顾先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当时,顾先生的婚宴摆了16桌,每桌的标准是800元,加上喜酒、喜糖等支出,盘点下来总共花费了15000多元。在清点红包后,婚宴为他“赚”了1万多元。不过,婚礼后,顾先生的日子也并不轻松,除了陆陆续续给那些在自己之后结婚的人还礼外,顾先生还想方设法还那些在自己之前结婚的朋友,结婚当年的春节,在给一位朋友拜年的时候,顾先生就以压岁钱的名义给了一个朋友的小孩400元,双方都清楚,这是在回那场婚礼的红包人情。

  “到今年,已经还得差不多了。”顾先生说,和其他家庭一样,婚礼后都会把亲友们送的红包列一个清单,每年都要勾去几笔。

  【点评】送红包的不轻松,收红包的也一样,有来有往,这已经成了婚礼红包往来的一个“潜规则”。收了红包后,不少人就如同借了房贷一般,要经常惦记着怎样“还款”了,实际上,还是在寻求人情的等价。

  收红包如同借房贷

  小肖工作已有两年,周围不管是大学同学,还是朋友,大都进入适婚年龄。而今年又逢结婚潮,仅“十一”黄金周小肖就收到四份婚宴请柬。如此下来,这黄金周光在红包上的花费就要上千元。

  还没有结婚的小肖虽然也很无奈,但是他却把“送红包”一事看成是自己的一种投资方式。“谁说送红包就是只出不进的‘买卖’?我就在计划怎么收回来呢。”小肖告诉记者,“近年来礼金的行情逐年走高,收回的礼金比送出的只会多不会少。等行情涨了我就结婚,我要双倍赚回来!体面而又不吃亏,何乐而不为?”

  今年55岁的刘大妈也说,自己送的红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元到90年代的200元到了现在的500元,就等着自己的女儿摆喜酒把这些钱再收回来。

  【点评】大多数的人还是存在一种有去必有回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给同学、同事、朋友包红包都被看做是给自己做长期投资。而一些已婚人士也都认为,送红包其实就是“礼尚往来”,过生日、乔迁之喜等场合都是有机会收回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人认为中国人都讲究人情,婚礼是一个还礼的好机会,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扩大社会关系的交际平台。见习记者 闫弋

  快报记者 黄建军

  我要双倍赚回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