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当上“线人”
叶方龙的线人生涯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南京市《六合报》的新闻部主任。由于工作关系,他渐渐结识了一些省市媒体的记者,这些记者由于身居南京,有时为一篇稿件赶到距离南京约50公里的六合去采访,不仅辛苦,还往往错失了第一现场。基于叶方龙有一定的新闻功底,记者们的有些采访干脆就由他代劳。“稿件发出后,一般都会给些劳务费。”叶方龙说,那时候,他几乎每个月都能从省市媒体得到两三百元的劳务费。
随着南京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媒体不惜重金发展自己的线人和通讯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些职业线人和专职通讯员便应运而生,这可把叶方龙给乐坏了。有着得天独厚基础的叶方龙便顺理成章地加入到了职业线人的队伍中。
由于当时的工作关系,他并没有暴露自己的新闻线人的身份,而是以笔名的形式悄悄地进行。
为了产出,所以投入
“自从悄悄干上职业线人后,我一个月的线索费就拿到上千元,这可比我当时的工资收入高多了,我便从中看到了商机。”
为了能给媒体提供更多有效的线索,2000年,叶方龙开始购买采访设备,他先是花3000多元钱买了一部高档手机,之后又买了数码相机和摩托车,开始马不停蹄地采访和报料,卖稿卖图片。而他因此获得的收入,也很快从每月1000来元上升到1500多元。
2003年底,全国清理整顿报刊市场,因为区一级禁止办报纸,故叶方龙所在的《六合报》也撤销了。正当报社员工为自己能被分流到一个好单位而忙碌时,叶方龙却向单位领导提出要买断工龄,却未被批准。接下来他被分流到区里的广播电视台。
由于工作并不是很忙碌,叶方龙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职业线人”上,而这时候,他的“业务”也由单一向报纸报料拓展到广播、电视等全方位运作。为了适应“全方位运作”的需要,叶方龙加大了投资力度,不仅更新了数码相机,还先后购买了录音笔、DV、针孔摄像头、手提电脑等,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他更新了他的交通工具,花3万余元购买了一辆QQ小车。
健全信息网络
叶方龙说,为了把“线人”这一行当做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信息源,从2004年底开始,叶方龙以六合为轴心,分别在江北的浦口、大厂、江浦等地设立了三个分支机构,雇请了三名摄像摄影专业人员为下线,专门负责当地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摄录,一旦接到指令,就近的下线们便立即赶到现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交给随后赶到的“老板”叶方龙,叶方龙则根据他们拍摄的现场资料,分场次和质量计算报酬,一月一结。叶方龙说,这笔费用每年大约需要1万元。
与此同时,叶方龙拿出每年1万元的广告费,在这些地区物色了100辆“面的”张贴广告:“有新闻,找方龙”。并公布了自己的“热线电话”。
在轴心点六合,叶方龙的信息网络更是遍及各个角落,主要表现为:联络了100个相对固定的报刊投递员,这些人涉及到六合区的19个街镇,在六合的30多个机关单位设有信息员,包括保安、司机、秘书等;在经过六合境内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国道上,通过小卖部、汽修点、加油站及房屋制高点,设立了100多个信息点。除此之外,六合区有3000辆跑营运的“马自达”,叶方龙都一一进行了“打点”。
年纯收入10万!
“我总结了一下,我之所以能在职业线人方面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勤快之外,主要是我讲诚信的结果。”
叶方龙告诉记者,他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给下线和信息员发信息费时,从来都是说到做到,绝不赖皮。信息员们只要按要求向他提供新闻线索,不管采不采用,均发给四五元的电话费,一经采用,则按质量和新闻价值另行付费,一些重大独家线索,便加倍给予重酬,“这样,自己向媒体转手时,适当赚点过手费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薄利多销。”叶方龙说,对于那些身在机关单位、不便透露身份的信息员,他在支付信息费时,也按照一月一结的方式,将钱直接打入他们的专设账户,而当他们因特殊原因不便公开报料时,就会采用他们事先约定的暗语进行联系。每当逢年过节,叶方龙还会给信息员们印制一些贺卡、挂历等小礼品,以便联络感情。
二是对媒体讲诚信。凡是经他手向媒体发出的新闻线索,他都会亲历现场,明察暗访,做好录音和收集资料工作,这样新闻就有了可信度,记者也不会跑冤枉路。
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叶方龙除完成单位的本职工作外,平均每天能收到下线及信息员发来的各种信息25条左右,经筛选整理后,每天反馈给媒体的线索有1—5条,平均每月被采用的有120—150条,这些线索所获得的报酬,除去各种开支,每年纯收入约有10万元。
曾经被人“戏弄”
职业线人的生活在给叶方龙带来快乐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烦恼和压力。叶方龙说烦恼主要是经常会收到一些假线索。“我搞新闻不光出了名,而且赚到钱,这就引起一些人嫉妒,就经常发些假线索来戏弄我。”
叶方龙说,最难忘的是200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雪下得特别大,在被窝里睡得正香的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说是在六合和仪征交界处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死了好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那天正好QQ车坏了,他骑上摩托车便出了门,赶到“现场”时,却什么也没看见,他打电话给“报料”人,那人告诉他,往前,往前,再往前……为了不漏掉这一重大信息,叶方龙一边开着摩托车在雪地里到处跑,一边不断打电话,并与110、120联系,但直到天亮也没能找到“交通事故”的影子。
叶方龙说,在他发出的大量线索和稿件中,反映民生、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占总量的80%,这也让他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但是,叶方龙说,他会坚持下去的。快报记者 罗斯文/ 文 施向辉/ 图
常向媒体报料,他年收入10万
品味酸甜苦辣,他苦并快乐着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来,南京市催生出一支特殊的从业队伍———职业报料人,也称“新闻线人”。他们如同上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滩的“包打听”,利用许多方式,获取信息后,向媒体报料,从而获得不菲的线索费,叶方龙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