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大明路某小区里一个90岁的老翁去世了,女儿在小区里搭了个大舞台,并且去娱乐场所找了DJ、摇滚乐队、演员过来,搞了一个疯狂的派对。
(10月12日《南京晨报》)
■读者快评
喜丧何时休?
上了岁数的人去世了,子孙要办“喜丧”,以彰显“孝”。他们可能受虚荣心的驱使,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力,或背负“舆论压力”,即不大操大办会被视为“不孝”。不过,这样做非常不合时宜,与社会文明进程有冲突。丧事应当从俭,是国家历来所倡导的。人的故去,就像一场电影的剧终,像一个故事结局后的句号。但“喜丧”像是加演的广告、结束语后的赞助单位,总感觉有点离题太远。打工
喜丧也是种情感表达
老祖宗的传统虽说落后,但有些也符合人之常情,比如喜丧,就是后辈对先人故去表示的一种哀思和追忆,其中包含的感情寄托不应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所要屏弃的是喜丧的旧有方式,只要不烧纸人,不搞迷信活动,换一种现代形式又有何不妥?正如这位女儿请乐队在小区内来场文艺演出,既可以丰富邻居的业余生活,也可以用“喜庆”的方式把家人去世的消息告知大家。
人活一世,生命在某一刻戛然而止,但所有的情感不应该瞬间而逝,我们需要通过一种强烈的方式宣泄出来,而喜丧也许正是古人找的最好的方式。广陵龙
摇滚葬礼之《大腕》版
一定得选最好的乐队,请就得请专业DJ,要搞得跟泡吧一个档次。什么美声唱法呀,摇滚唱法呀,R&B唱法呀,会唱的都给请来。光有人唱还不行,还得有劲舞,领舞的也要请,特专业的那种。宾客一来甭管是谁都得跟人家说:WELCOME,一口地道的老南京腔,倍儿有面子!乐队的帅傅还得敬业点,把能改的歌词都改改,主人家要亲自上场。当然,不要彩排,不对口型,要的就是现场效果。虽说一个字:贵!可是花得值。邻居都来看热闹了吧,这才是对逝者的尊敬,不然你以后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一个演出要花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二千块吧?)别提钱,对长辈的心意是钱能买到的吗?你也别嫌吵啊,还不是风俗吗。长辈生前含辛茹苦,去世后晚辈们风风光光地办个事也是应该的。您问为什么要办成摇滚派对?老土了吧,吹喇叭、唢呐多俗啊,没人看,多没意思啊。
曾经帅哥过
用欢乐的方式送行
为亲人办丧事自古就是伤心痛苦的事,可现在却兴起“丧事喜办”的做法,刻意用一种欢乐的方式来为死者送行。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丧事,你也许会无法理解。但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生老病死的那种坦然,那种豁达,是值得肯定的。云中漫步
让死者安静地仙去
在中国传统里,年过七十而逝,属于喜丧,不是悲哀地生命终结,而是了却残生,不再受苦受难。不过笔者以为,对于已经永远“睡”着了的老人,还是让他安静地远去比较好。
应该说,人年纪大了都不太喜欢吵闹,这样的摇滚那位老翁在世时都未必能接受,何况到了更加宁静的天堂呢?如果说喜丧是办给周围人看的,那“一名老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和朋友一起来看热闹”之类的场景,是否有点不太合时宜?
亲人仙去,还是默默地哀悼吧。送出了哀思,他们便会收到孝道。奥体飞儿
化哀为乐是最好的祭奠
丧礼只不过是对逝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具体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情绪、心态,以及能否得到相关人士的认可,如果这方面不存在大的障碍,丧事无论是哀办还是喜办,都无可厚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生死死永无止息,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何言其丧,又何悲之有?逝者如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如果死者地下有知,当他看到家人、亲朋没有被噩耗击倒,没有沉浸在悲愤之中一蹶不振,而是豁达地接受了这个无法抗拒的事实,化哀为乐,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地为他送行时,恐怕也会感到由衷地欣慰。梅广
民俗也需要顺应时代
以这样热闹的方式办“白喜”,显得和这个社会有些不相符,并非指摇滚形式的丧事不符合民俗,而是大排场的丧事已经没有必要。过去大办丧事图的是冲喜,因为科学不发达,人们希望用这种方式给后人带来好运。现在呢,大家都知道好运不是从天而降的,而且其中还存在扰民、噪音等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丧事的形式改变是必然的,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素质提高的标志。东方山
是愚昧还是显摆
殡葬改革多年,许多传统的悼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趋向于以更加文明和简洁的方式,譬如举行追悼会、追思会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哀思,气氛也更加肃穆和庄严。这不仅没有淡化办丧事的主题,恰恰相反更能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过去那种大办“白喜事”的场面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没听说要把这些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这大概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吧。因为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像如此不伦不类的操办,倒让人感到是在演一出闹剧,既有碍观瞻,又干扰邻里,与整个城市健康文明的氛围更是格格不入。老人在天有知,能安宁么?如此的“孝心”表达,是愚昧还是显摆?bs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