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飞越长江” 临阵换将
· 盆大的陀螺锅大的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盆大的陀螺锅大的嗡
荣字抖嗡老字号传人月收入不足千元
赵守成
  5公斤陀螺脸盆大

  直径25厘米,重5公斤,外围足足有一个脸盆大。孙光辉制做的这只陀螺称得上世界第一。耳濡目染,受家庭影响,孙光辉从小就会做陀螺。但做这么大的陀螺很费了一番心血。先是找一块上好的木料,用斧头砍圆了,再放在车床上慢慢地刨。因为陀螺太圆,如刨得太快,人就抱不稳,影响外观。陀螺外侧有一道道光滑的沟槽,每道沟槽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最上层是红色,中间是绿色,最下部是黄色,顶部也绘有彩色花纹,显得威武大气。

  孙光辉说,做这只超级陀螺最难的是底部的金属弹珠。这么大的体积,接触地面的弹珠太大太小都不等称,找来找去都没有合适的,最后还是90多岁的爷爷想出好办法,献出在他掌上玩了几十年的健身钢球,这钢球直径5厘米,放上去正好。

  一般人玩不转

  玩陀螺离不开鞭子,开始他先试过普通的皮鞭、麻绳鞭,不是太粗,就是太轻,都不行。最后找来轮胎内部的卡丝,编成粗绳,再找来一根直径3.5厘米、长50厘米的竹杆,卡丝绳穿过竹杆顶端的洞眼系牢。

  这鞭子着实来劲,孙光辉昨天在院子里玩起大陀螺,他用鞭子绕了陀螺几圈,让人双手扶稳陀螺,那人一松手,他就甩出鞭子,陀螺摇摇晃晃,旋转起来,他抡起鞭子,一个劲地猛抽,只听得啪啪作响。大陀螺越转越快,越转越稳。周边立即聚起一大群围观者,大伙齐声喝彩,都说从没看过这么大的陀螺。

  一小伙子一边看得手痒,也要过鞭子,抽起来。鞭子太长,没抽几下,裸露的手臂上就挨了几鞭,立马现出红红的印子。看来,这超级陀螺不是一般人都能玩转的噢。

  [绝活一:超级陀螺]

  78道工序,道道手工

  相比陀螺,制作抖嗡复杂多了。孙光辉亮出他刚制作的一只抖嗡说,每只嗡都要经过大大小小78道工序,先是把粗毛竹锯成小段,必须是又圆又大的,不能弯。祖父时代用的毛竹都是从江上顺水拖来,不容易打弯。现在都是卡车从山里运来,路上颠弯的多。然后是劈青,即削去皮;泡软,好刻洞孔。再后是投模,就是放在模具里,刻出大大小小的进风口。再就是晾干,用细麻周边箍紧。然后是上胆,就是用小竹片在竹筒里隔出一个个音箱,像是钢琴里的簧片,这里面关门过节特多,里面要密封,让空气进去没地方跑,而且大档、小档和驼档要错落间隔开,发出的音响才悦耳好听。再后的工序就是盖板,用两片花木板将竹筒两端封实、上胶、用砂纸或木工刨子刨光,再在盖板中间打眼,穿把子。把子也很讲究,要车出花纹,最关键的是把子上的沟槽,也就是抖档的大小,细了容易折断,粗了抖不起来。最后是把子插入竹筒内部的方槽,得用小竹片刹牢4个角,防止抖嗡转久了松动。

  10公斤抖嗡

  由于做工复杂,孙光辉家的作坊一年才做1000个抖嗡,令他祖孙3代人最得意的当数那只像大铁锅似的超级大抖嗡,这是他爷爷的封山之作,直径60厘米,重10公斤,他与父亲、爷爷整整忙乎了一个星期才完工。这嗡体积太大,里面的胆片都有15厘米长,比普通嗡的直径还要大。昨天,孙光辉当众玩起这嗡,也因块头大太了,抖了几下就玩不动了。围观者说,抖这嗡,非得一米八的大汉,双臂有水牛般的力气,而且要技巧娴熟。

  [绝活二:抖嗡]

  老字号 躲过了浩劫

  谈起空竹世家来历,孙光辉眼圈发红。他说,祖父孙兴荣16岁时穷得没饭吃,从老家江宁跑到南京打拼,花两块大洋参加了竹器帮会,学起竹木工艺。开始时学习制做竹碗,是用整块竹子沤磨,这碗掉在地上摔不烂。半年后才开始做抖嗡和陀螺。渐渐地手艺精湛了,名气也越来越大,挂出荣记空竹招牌,远近闻名。他的父亲也以竹木工艺谋生。

  文革期间,手工艺人被称作小业主,受排斥,工艺活不让做,停了。祖父只得将模具藏在屋后,外面盖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逢街坊邻居要帮忙打个擀面杖、刀把之类的,就偷偷摸摸地取出模具,用好再藏起来。直到1984年,孙光辉16岁那年,才光明正大地重操旧业。那年10月4日他过生日,孙家正式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又打出竹木工艺品招牌。他记得,登记时,工商局人说,你家是老字号了,这荣字抖嗡可是金陵一绝呀。

  有展示平台,后继有人

  但目前孙家人处境艰难。孙光辉说这活太苦太累,耗体力时间,还要琢磨技巧,赚的钱又太少。比如抖嗡吧,现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塑料抖嗡,每个才10多元,而他这纯手工的,只能卖20多元。如今,92岁的祖父已经不做了,他夫妻俩在夫子庙琵琶街开个店,每月收入不足千元。

  孙光辉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有个展示他竹木制作表演工艺的场地,让他祖孙三代的工艺精品有个展示平台。再者,现在他没一个徒弟,希望有年轻人接过他的“接力棒”。快报记者 赵守成

  黑衫蓝裤上沾满灰尘,就连脖颈上也沾着碎木屑。昨天下午,记者见到孙光辉时,他正在作坊里忙乎。从爷爷开始,孙家三代都是竹木艺人。孙光辉最骄傲的是祖孙三代联手制作的一只脸盆大的陀螺、一只铁锅大的嗡,被南京民俗博物馆珍藏,堪称金陵一绝。但在机械化时代,传统手工艺人生存艰难,孙光辉夫妻俩一天苦干十多小时,月收入还不足千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