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下午,淮海路社区会议室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大家正在庆贺居民王强(化名)解除社区矫正,从一名过失杀人犯,恢复为“自由人”。大家都希望他寻找新起点,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一时之气,打死情敌
“恭喜你,解除社区矫正!”下午3点整,白下区司法局淮海路司法所所长宋宁,郑重宣读了解除居民王强的社区矫正书。
刹那间,会议室掌声雷动,居民们都替王强高兴。“谢谢大家!”王强话音未落,眼泪已经流下来。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18年。
1988年,王强32岁,正值事业的鼎盛期。然而,在外打拼的他,没想到会“后院起火”,妻子与一名男同事关系很好。一天,他刚巧碰到妻子与那名男子并肩而行。盛怒之下,他对男子一顿拳脚。结果对方内脏大出血死亡,他也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
因表现良好,他在服刑期间不断被减刑。2002年,按照有关规定,他被安排回淮海路社区,接受社区矫正。
做思想汇报就像聊天
王强的社区矫正期限是4年。4年里,他每星期都要向社区民警做思想汇报。“第一次见面,我特别紧张,民警蛮好的,拍拍我肩膀,叫我好好生活。”王强说,社区民警还问了他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汇报思想就像在聊天一样。
社区民警告诉记者,王强犯错,也是一种偶然,“我把他当作朋友,希望他能放下包袱,好好做人”。
社区矫正,结婚生子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平稳回归社会,然而,刚从“里面”出来的时候,他完全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房子被拆了,妻子也走了,家里只有80岁高龄的老父亲。他绝望了,昏昏睡了8天。是父爱唤醒了他。老人每天为他烧饭,告诉他:“我没想到,能在活着的时候,见到你回来,这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社区也十分关心他,主任以社区名誉担保,为他找工作。逢年过节,总会买上一些礼品,上门看望他。
更让王强感动的是,左邻右里没有一个歧视他。平时,大家格外关心他,邻居张大妈做了藕圆,会送几个上门,楼下李阿姨包了粽子,也会请他品尝。3年前,金奶奶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
“他现在工作很努力,邻居们都说他好。”妻子胡女士说,嫁给他不后悔。
如今,他俩已经结婚,还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融入社会,关爱别人
居民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王强的脾气好了很多,遇事也不冲动了。看到有人发生冲突,他总会上去拉架、劝解。
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他也学会了关爱别人。6楼的王婆婆拎菜上楼有点吃力,他会主动帮她拎一把。小区里的花草长乱了,他会拿把剪刀去修剪。邻居家自来水管坏了,他也会帮忙修理。
社区主任周蓉说,王强在一家保安公司干得很不错,但上个月合同到期了,没有被续用。“我们希望社会能真正接纳他们,多关心他一点,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快报社区记者 钟晓敏
【链接】
社区矫正:又称“社区矫治”,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社区矫正对象:主要包括五类罪犯: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并处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这五类罪犯在社区矫正之前同样在监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