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南京近郊又开始焚烧秸秆了,这些烟气飘进城里后,大量秸秆颗粒到了什么地方去了?昨天,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关于长三角土壤课题已经结束,专家发现秸秆颗粒并没有随风完全飘走,而是在城里“扎下根”来,日积月累的沉淀,已经让一些地区碳含量异于自然土壤。
焚烧秸秆持续到月底
南京农业专家告诉记者,这两天由于天气比较好,而且早熟稻类已经开始逐渐收割,因此南京近郊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焚烧秸秆,这种焚烧可能一直要持续到10月底。专家告诉记者,一些无病虫害秸秆倒是可以制作成其他农业所需材料,废物利用,不必焚烧,而其他一些染病的秸秆则必须焚烧,这是因为今年害虫比较多,只有焚烧才能保证来年的丰收,而根据相关报道,南京前些日空气比较差,也与之有关。
土壤“留”下秸秆颗粒
土壤所专家选择南京的路边、公园、学校、居民区和郊区菜地5个典型区域,意外发现,秸秆焚烧颗粒确实飘进城,而且被城区土壤“截留”了一部分。专家介绍,这次采用了新的检测方法,利用黑碳和有机碳的比值来“追踪”土壤污染源,他们发现,土壤里确实存在秸秆焚烧颗粒,这导致土壤里黑碳含量在一些地区显著偏高。由于研究尚在初步阶段,专家暂时还不知这种现象究竟会给土壤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土壤碳“贫富不均”
调查显示,黑碳的含量上,路边土壤要高过其他四个区域一大截,在路边绿化带土壤中黑碳含量达到了13.67克/公斤,是菜地的8.5倍。从郊区到城区,黑碳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专家告诉记者,引起黑碳含量异常的原因除了焚烧秸秆外,更主要的则是受到交通环境的影响。一些燃油的不完全燃烧所释放的有机污染物和颗粒物会直接落入土壤中。当然,并不是所有土壤都偏高,公园和居民区,一些裸地土壤由于经常的垃圾清扫使得有机物质输入的数量有限,而表现出碳含量有所下降的趋势,因此这一部分土壤面临着退化现象。
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