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图片说明
· 吃不了, 没几个“兜着走”
· 逃票还打人 没进洞房进班房
· (7日彩信)13405530200.jpg
· 移动.tif
· 高晓声故居 淹没杂草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0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高晓声故居 淹没杂草中
  网友呼吁修缮故居

  常州当地一家网站论坛上一位网友发帖说,高晓声先生是武进区郑陆镇董墅村人,建议市区有关部门在高晓声故居建立纪念馆。高晓声先生是我国新时期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几乎家喻户晓,当代文学史上有南高北王之称(北王即北京的王蒙)。高晓声的小说不仅蜚声国内文坛,而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走向了世界。已故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陆文夫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高晓声:“他是继鲁迅、赵树理之后,又一位画国民灵魂的高手。”这样的作家故居,为何不能够建立纪念馆对外开放?这位网友说,据其了解,位于董墅村的高晓声故居,因为长期无人修缮,面临倒塌的危险,因此呼吁有关方面能予以关注。这位发帖的网友还说,“安徽阜阳有位作家叫戴厚英,名气可能不及高晓声,她死后,她的家乡为她立了纪念碑,建了纪念馆,引来游人如织。”

  高晓声亲属有心无力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武进区郑陆镇董墅村。在村民们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高晓声的堂弟高雨生家。今年70岁的高雨生和妻子陆杏珍热情地带领记者穿过他们居住的房子,来到屋后一幢老房子前。房子分前后两进,高雨生说前面一进房子是他们家的,后面一进房子其中两间是高晓声当年居住的。开门进去,里面杂乱地堆着柴草,而让人惊异的是屋子的后面一堵墙已经完全倒塌,好几根木质的横梁垂挂在檐前。一排房子上面是一层木楼,窗户成了几个大洞。倒塌的土墙和瓦砾横堆在后一进房子的大门前,生长的杂草有一人高,人已经不能走过去。

  高雨生告诉记者,后面一排有木楼的房子,靠大门侧边的两间就是高晓声从小在那长大的,现在这些房子已经好几年无人居住,都快倒塌了。他说,董墅村大部分人家姓高,“我是晓声的叔伯兄弟,当年我们父辈都一起住在这个屋子里。这个老屋还是我们的爷爷那个年代造的,大概有120年了”。

  高雨生告诉记者,前后算来,高晓声在董墅的老屋里一共住了有近40年。

  他说,由于造了新房子,后面的老屋好几年就无人居住,“我和妻子没有子女,都这么大年纪,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现在是低保户。老屋没钱修,只能看着它坏掉”。老人表示,将高晓声住过的老屋修好,也是他一大心愿。

  省作协表态支持修复故居

  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副主席包立本告诉记者,在由他主编即将出版的《常州名人故居》里也收录了“高晓声故居”。他说,经多方寻访查证,高晓声出生地、故居位于郑陆镇董墅村,在上世纪80年代,高晓声则居住于常州市区的桃园新村小区。据他介绍,高晓声出身农家,家境不太富裕。高晓声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走向世界。高晓声生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于1999年病逝。

  包立本告诉记者,高晓声故居为坐北朝南平房一间(第一进)、矮楼房一间(第二进),中间有长方形天井,建筑面积约70平米,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和维修,许多地方破损,但是“仍可以修复”。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本夫在得知高晓声故居面临倒塌的情况时,也表现出很大的关切。他说,高晓声不仅是在全国知名,在国际上都是有很大名气的一位作家。他说,从常州地方来说,出了这么一位名人很不容易,“高晓声应当可以算作一位‘文化名人’。如果故居倒掉,就没有了,很可惜。希望地方政府能对这件事情关注,能将他的故居修复并加以保护。作为省作协,非常支持对他的故居进行修复”。

  记者与郑陆镇政府一位张姓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她告诉记者,此前镇政府有过修复高晓声故居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她表示,对于故居有倒塌危险这一情况,“将汇报给镇分管领导”。

  快报记者 金凝 刘国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