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8版:副刊·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十一”上火车站卖水果
· 一台电脑的起死回生
· “你好,我是来自中国的闾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你好,我是来自中国的闾丘”
倪宁宁
  到了哈佛的这段时间,因为刚刚开学的关系,所以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不同的reception, reception可以翻译成招待会,也可以说是酒会。

  Reception就是那种每个人端着杯子,在一个房间里面走来走去找人聊天的那种场合。这种形式,在香港和北京很多,主办单位不是外国使馆就是外资企业。那时,我主要是以记者的身份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在里面堵住人采访。我没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有什么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要面对不认识的人,主动介绍自己并和他们聊天,对此,我总是有些不习惯。

  美国人把这样的场合看成是拓宽自己交际网络的一种方法,我所在的尼曼基金会就经常帮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邀请其他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教授出席,以便我们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活动似乎效果有限,因为两个小时下来,我和每个陌生人平均聊上五分钟,其中一大半时间是用来自我介绍的。这样的自我介绍要重复N次。难得遇上一个聊得来的,最多也就聊上十分钟而已,因为对方还需要去寻找其他的谈话对象。

  Reception是西方人的社交传统,以前这样的方式相当有效,不过现在通讯技术发达,如果要找一个人,比如当我希望和某位教授聊一聊,只要发个电子邮件或者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就好了。

  不过这样的场合确实也很锻炼人,这要求你必须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要能够在几分钟之内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很有趣的谈话对象。这真的很难,你得有主动性才行。谈到主动性,来自中国的学生确实要比西方的学生差一点。

  我就有这样的心理障碍,我习惯和熟悉的人讲话,或者在别人的介绍下和陌生人交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每天都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别人如果主动走过来,我当然可以接受,但是要我打破那种矜持,自己拿着一杯酒,走到不认识的人面前,笑着说“你好,我是闾丘,来自中国”,我还是不适应。

  当然酒会还是让我了解了不少东西。原先我对哈佛课程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因为一次酒会,我认识了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她给我介绍了不少很好的课程以及教授的名字。她带给我的信息要比网络来得更加真实和值得信赖。

  参加这样的活动多了,我也找到一个窍门,那就是尽量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这样的话,如果在酒会上没有遇到聊得来的新对象,就可以和朋友一边喝东西,一边尽情享受朋友聚会带来的快乐。

  闾丘露薇:1997年加入凤凰卫视。2003年,她是首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现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