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南京·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健康专家在线答疑
· 超强辐射下的幸存者
· 精神紧张 易得慢性咽炎
· 省人医今有两场讲座
·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钟晓敏
  退休一年

  妈妈爱“挑刺”了

  人物:安泰村张大妈 61岁

  张大妈退休一年了,子女们发现,心目中的妈妈“变了”。张大妈在单位是一名中层干部。以前,她只是在单位说话比较“硬”,退休之后,她把这种习惯转移对着家人了。

  小外孙在幼儿园里被小同学咬伤了,手臂、肩膀被咬了5口。一家人都围着这个孩子,忙得晕头转向。张大妈却在此时责怪女儿:“我把小孩带得好好的,你干嘛要送他到幼儿园?我说明年再送,你为什么不听?”除了此事,她还“关心”起女儿的着装,女婿的工作。

  今年夏季的一天,张大妈因为发烧病倒了,躺在家里面。不巧的是,当天小区变压器烧了起来,停电了。家人很着急,都跑到外面了解情况了,直到9点半来电之后才回家。此时,张大妈已经气红了脸,说:“你们都出去了,把我丢在家里面,闷死了,你们也不管?”

  “王婆婆的爱心

  令子孙“有点烦”

  人物:安品街社区王婆婆 70岁

  王婆婆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生有5个子女,个个都十分孝顺。她不习惯住在儿女家,儿女便请来保姆,住家照顾她。可王婆婆反倒整天对儿女“牵肠挂肚”。

  女婿爱喝酒,她经常打电话,劝他要注意保健少喝点儿。可是,有时她深更半夜还打电话问女儿:“他有没有回来,晚上喝酒了没有?”时间长了,女婿心里很不高兴。

  外孙女每天上班,她都要叮嘱几句,路上骑车要当心,工作不要太卖命,要注意劳逸结合。“我也不想太卖命,但是不努力怎么行?”外孙女说,每天听到王婆婆这番话,她会莫名烦躁。

  心理咨询师

  老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咨询师晓然告诉记者,王婆婆的种种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老年人的“牵挂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表现是,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过分的牵挂,虽然他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但老人依然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一样来看待,整日唠唠叨叨数落个不停。

  晓然认为,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从工作单位、事业转到子女身上,家庭中,是完全正常的。通常情况下,老人不会要求子孙关心自己,只会去关心子孙,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是想通过对子孙的关心和牵挂,来引他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过度牵挂危害老人健康

  晓然说,过度牵挂子孙,会让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这对老人身心都是不利的。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发病。

  他建议,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一方面,要像以前一样,用正常的心态与儿孙相处,最好老不管少事,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交一些朋友,从各个渠道获得感情支持。

  此外,子女应该多与老人沟通。首先不要嫌老人“烦”,而是多给予理解。子女在家时,要培养家庭聊天气氛,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甚至应该像培养孩子一样,培养老人一些兴趣爱好。

  快报记者 钟晓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