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开庭前,“凉皮大王”突然自杀
· 还 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还 钱
邢志刚
  58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山东济宁人刘振芳老太太,却还在记挂一件事情:那是在1948年的时候,她8岁的弟弟刘振浩感染了重伤寒,无钱医治,当时家里就动用了别人存在她家里的80块银圆。后来弟弟病愈后,存钱的恩人谭裕恬一家却迁到了江苏徐州,导致这笔钱一直无法偿还。58年后的今天,刘振芳踏上徐州,寻找恩人的踪影,因为,她要还钱!

  58年前,用了别人80块银圆

  58年中,四处寻找恩人下落

  58年后,终于了却还钱心愿

  58年前的80块银圆

  据刘振芳介绍,1948年的秋天,她8岁的四弟刘振浩感染了重伤寒,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她在山东济宁华明小学任教,同事谭裕恬也是这个小学的老师。1948年的时候,因为要打仗,谭裕恬在一个晚上带了80块银圆到自己家里,希望帮他存起来。父母当时就在院子里挖了个坑,把银圆给埋了起来。因为战乱,学校放暑假后就没再开学。而那个时候,自己的弟弟刘振浩感染了重伤寒,生命很是危险。因为大哥就是同样的病症在1936年去世的。弟弟病重后,当时医生称可以治好,但是每天需要2块银圆。于是无奈之下,家里就挖出了谭裕恬寄存在家里的那笔钱。大概一个月后,弟弟刘振浩病好了。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举家迁到江苏徐州的谭裕恬却和他们一家失去了联系。

  苦苦寻觅“好心人”

  刘振芳告诉记者,1958年的时候,弟弟刘振浩考上了北京大学,6年后,大学毕业被国家分配从事科研工作。大概在1962年的时候,谭裕恬曾经给她家里来了一封信,问了一些工作的情况,但绝口没提钱的事情。后家里人在回信中立即说明了动用了寄存的银圆的事情,表示现在经济比较困难。父母在信中表态,这笔钱总有一天会还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初谭裕恬来信的地址也弄丢了。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点了,如何寻找恩人谭裕恬成了一家人的头等大事”。刘振芳说,“后来父母在去世前,遗嘱中都念念不忘交代他们兄弟姐妹,一定要还上这笔钱”。

  2005年春节的时候,刘振芳说,当时他们兄妹几个人聚在了山东菏泽,再次商量要尽快了结这个心愿。

  为了尽快地寻找到谭裕恬,刘振芳说自己曾去济宁槐荫区派出所查找谭裕恬的户口,希望得到谭家的去向。但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查出任何结果。刘振芳随后向徐州市公安局户政部门求助,希望能把徐州所有姓谭的、情况差不多适合的人都逐一找一下,但是还是没有结果。毕竟,大海捞针般地找个人实在太难了!

  刘振芳说,谭裕恬祖籍济宁,1948年之前一直住在济宁市郭家街。谭裕恬当时在济宁市华明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年龄28岁,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今年应该是86岁左右。

  恩人早已经去世

  今年9月21日,刘振芳和哥哥来到徐州,开始了寻找恩人之旅。也许一切都是冥冥当中安排好的一样,几天后,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徐州立达路开杂货铺的徐家启老人一眼就认出刘振芳要寻找的正是自己以前在塑料厂的同事谭裕恬。

  9月26日上午,在徐家启老人的杂货铺里,老人告诉记者,谭裕恬以前和自己都在塑料厂,人很忠厚老实,以前的时候家里是大户。就在和记者交谈的时候,谭裕恬的小女儿谭敏和大姐夫王志明也赶了过来。谭敏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刚和刘振芳见过面。她说,父亲谭裕恬早在1976年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生前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个事情,家里兄妹几个都不知道。见面就是缘分!对于刘振芳老人苦苦寻觅父亲谭裕恬的事,谭敏说:“都58年过去了,还这么执着,真没想到!”

  立一块感恩纪念碑

  “要不是那八十块银圆,弟弟刘振浩也许早已经死了,我打算加倍偿还58年前的那笔钱。”刘振芳说,当时一块银圆能买一袋面粉,80块银圆就是80袋面粉;现在每袋面粉的价格是50元人民币,80袋面粉折合人民币为4000元。他们一家打算加倍偿还,给谭家8000元人民币,以报答谭裕恬对他们全家的救命之恩。

  “58年过去了,为什么还对80块银圆的事情无法忘记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振芳称,“这是做人的一个原则。”身在外地的刘振浩获悉姐姐找到恩人子女的消息后,立即给谭家打来了电话。这位老人在电话里说,“没有谭裕恬的那80块银圆,也没有我这个人和现在的幸福生活”。

  9月26日下午,刘振芳和谭家的子女商议,打算给谭裕恬立块纪念碑。刘振芳喜极而泣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给父母一个交代了!”

  快报记者 邢志刚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