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中国·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疑难案由院长庭长亲自审
· 厨房不应小于4m2
· 天上又添“中国星”
· 浙江机关干部最快乐
· 黑团伙披上“合法外衣”
· 十大最俗名字曝光
· 水临 城下
· 重庆派专人保护百余企业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重庆派专人保护百余企业家
各界质疑人为制造“特殊公民”有违平等精神
  近日,重庆公安机关出台了十条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明确提出将为128名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通过“保护知名企业家联络办公室”,协调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保护企业领导人尤其是知名和民营企业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消息引发各界质疑。

  企业家凭什么搞特殊

  用金钱、名誉和地位来确定一个社会群体应当受保护的程度,既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也难免有“嫌贫爱富”的嫌疑,人为制造出一批“特殊公民”。

  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器,依法管理社会,现在却要接受一个办公室的“协调”,是谁赋予这个机构如此大的权力?当为知名企业家提供特殊保护与国家法律法规有所冲突时,基层民警是听“保护知名企业家联络办公室”的?还是依法办事?

  据悉,重庆有3200多万人,警力不足3万,远远低于全国的警力与人口约万分之十二的比例,一些基层派出所甚至捉襟见肘。到去年底,重庆5人以下的派出所还有数十个。在警力如此吃紧的情况下,却投入人财物重点保护128人,完全有可能出现“知名企业家”感觉越来越安全,而“大众”的安全感却下降的尴尬局面。

  普通人受害几率大得多

  重庆警方提供“特殊”保护的理由是,针对企业家的犯罪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需要特殊保护。的确,近年来绑架、勒索和伤害企业家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搞特殊保护,而是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降低犯罪率,提高公安机关防控能力。与普通人相比,“知名企业家”受到犯罪侵害的几率并不算高,他们自我保护和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比普通公众要强。企业家感到不安全时,还可以花钱雇保镖或者搬家挪窝;而普通人却只有向警方求助,寻求帮助与保护。

  相关统计也表明,普通人受到犯罪侵害的可能性比“知名企业家”大得多。目前,刑事案件中约80%都是“两抢一盗”,受害的也多是普通人,更需要警方关注。《信息时报》供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