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玛丽莲·梦露曾经的丈夫。
请原谅我忍不住用这样恶俗的句子做文章的开头。阿瑟·米勒,就是那部名剧《推销员之死》的作者,梦露的丈夫并不是肯尼迪总统,而是阿瑟·米勒。他虚构的推销员死了,他的前妻也离奇死亡,他自己却活到了90岁。
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娶了全体美国男人共同的梦中情人只是功绩之一,他在34岁,就写出了《推销员之死》———我觉得它有些乏味,达斯汀·霍夫曼背那些无穷无尽的台词,不知花了多长时间;正因为这“乏味”,美国人说这部剧作“挖”出了每一个美国人的悲伤。阿瑟·米勒因此赢得了名声,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不必做推销员一样内心被绞碎的小人物。
成名要趁早啊。
说这句名言的张爱玲晚年独自呆在美国一间公寓,息缘绝游,以微波食品度日,悄悄死掉。这是张爱玲最酷的一段时光。想象一下,如果她像其他老人一样,出席各种会议,不时说些面面俱到的话语,在生日收到各种奇怪单位的花篮;那些阴毒华美的文字,也许就会失去光彩,像一条褪色的蛇。
经常可以碰到声称要写传世文字的人,人是虚荣动物,认识了一千个常用字后往往就会有这种想法,并不可耻,只是那些雷同的大话,对无辜的听众来说,如同挨了有些推销员上门捎来的“苦刑”。其实,传世文字,像张爱玲这样(她应该可以传世吧?),有天分,还要忍受相伴一生的不幸的凌迟折磨。常人当然也可以自愿领受这种无期徒刑,自虐是挡不住的激情,比性欲都还强烈,不过,何必呢?这对资质一般的人来说,是双重的不幸。人死以后就没啦,人家在你坟前烧再多香,你也闻不到,还是抓紧追求现世的快乐为上,这么想,逻辑学才及格。
成名要趁早,人生须快乐。
张爱玲只做到了前半句。阿瑟·米勒两句都占全了。
快乐与否,如人饮水,他人对其冷暖是无知的,不过,阿瑟·米勒的一张照片透露了他是一个充分享受名声的人。1999年,《推销员之死》出版50周年,阿瑟·米勒站在纽约的阿瑟·米勒路,神情得意地留影,在他身后,有两个陌生女人,一个看得到脸部侧面,一个只有背影,她们显然不可能知道,身边这个老家伙就是阿瑟·米勒路的主人。
阿瑟·米勒来到了阿瑟·米勒路,仿佛斯大林视察斯大林格勒,大卫巡游大卫城,应该是很快乐吧?
阿瑟·米勒站在阿瑟·米勒路,这张照片应该送给所有城市的规划者,高悬在他们头上,阿瑟·米勒这样的天才,走上路牌,也得花几十年时间;推土机、怪手以及高标号水泥一夜之间捏造的新路,是无法得到尊重的。
连岳:著名专栏作家,专栏散见《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