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巍峨雄峙的中华门城堡,一座看似普通的桥横跨秦淮河上,这就是著名的长干桥,而长干桥以南到雨花台一段,在现今的南京地图上称为雨花路,不过长干桥下一块正在建的牌坊清楚地指示:这里就是李白《长干行》诗文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爱情发生地———古长干里。
长干里算得上南京最古老的地名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长干”即山间长条形平地,“里”为古时居民区的通名,范蠡便选择在此筑越城。
这里还曾是著名的“米行大市”,明清时期,秦淮河上米船云集,这条街上米行比比皆是,规模盛极一时,同治年间就把这里叫做“米行大街”。然而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米市渐衰,大街上难觅米行踪影,名不副实,才改称雨花路。
现在的雨花路两边仍是密集的门面房,建材五金店占多数,也有小吃店、银行、话吧等,只是遍寻不着一间米行。问了一些门面房的老板,他们除了知道这条路叫雨花路、前面就是雨花台之外,其余一无所知,也难怪,不少老板都是从外地来南京的,怎会知道数百年前这条大街的繁华和热闹呢?
不过记者倒是在雨花路立交桥下面发现一条 “五谷路”,多少有点当年“米行大街”的影子。窄窄的道路两旁全都是简易门面房,足有50间以上,每间都没有名字,一家挨一家,经营的全是五谷杂粮,来往运送货的车辆将这条路堵得水泄不通,顾客侧身才能通过。董建良是其中一间杂粮店的老板,河南人,在这里卖杂粮有十多年之久,经营的杂粮品种有四五十种,他所知道的是,这里原先没有名字,人们称为“立交桥杂粮市场”,叫“五谷路”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长干里
昔日米市繁华尽逝
以长干桥为界,凤台桥到江宁路段的秦淮河北岸,被称为东、西干长巷,中有长干桥,南有长干里,为什么东、西干长巷不是东、西长干巷?这一直是个谜。谜底有两种说法,一是干长巷乃长干巷的口误,还有一种说法是文革中为了避免破坏而故意颠倒的。记者就这两种说法问了长干桥下几位正在聊天的老人,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讨论后也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倒是得知原先东、西干长巷是棚户区,高高低低的平房、楼房,甚至草房,七零八落地竖立在秦淮河岸边,这些房子大多是外地来南京或是下放回城的南京人搭建的。
住在扫帚巷85号的陶淑兰老人77岁了,虽然不住在东、西干长巷,但对这一带的情况非常熟悉,年轻时她曾在东、西干长巷的工厂工作过,先在西干长巷一家毛纺厂上班,后来又到了东干长巷一家造纸厂干活,她亲眼目睹了东、西干长巷近几十年的变化。老人还记得,东、西干长巷因为紧靠城墙和秦淮河,很多从外地来南京的人就选择这里搭房子居住,原先没有那么多,后来就越建越多,以至于后来中间只留下一道很窄的路给人走,大概只能够两个人并排而行。她每次步行去工厂时都要经过那片棚户区,一到汛期,秦淮河水上涨,这里的居民就会遭殃。
近几年,东、西干长巷完成了惊人巨变,陶淑兰也看在眼里。如今的东、西干长巷好似脱胎换骨,绵延数里的河堤傍河而建,河堤上芳草茵茵,绿树环绕,沿着河堤慢慢行走,那些悠闲自在、闲庭信步的市民或是迎面而来,或是擦身而过。
东、西干长巷
窝棚区的惊人巨变
快报 “十大最具价值老地名”开评以来,受到读者热烈追捧。“长干里,多么古典雅致!”“瞻园路透着份古意逍遥!”“桃叶渡算得上最浪漫的历史地名吧?”……如果把城市比作花园,那么像乌衣巷、朱雀桥等老地名就是一朵绮丽的小花,星罗棋布点缀于厚实的大地,让人回味无穷,随便抓一把尘土闻闻,都有幽幽的古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