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50多年才找到袁妈妈
找到袁妈妈是一个很幸运的偶然。
1998年11月3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工作的徐冰若和朱文华夫妇俩,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买书,在二楼,老夫妻俩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幅照片,竟当场怔住了,随即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却开心地笑着跳着,“妈妈,袁妈妈,那不是袁妈妈吗?”那是袁晓园先生为支援抗洪救灾义卖书画的照片。两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对着照片,孩子一般激动地喊着妈妈。
袁晓园的外甥严敬,也是袁先生的秘书。他见证了这一“母子”相聚的特殊时刻。在严敬的引领下,朱文华夫妇见到了已是年近百岁的袁妈妈,激动不已的他们又连夜将喜讯告诉了在南京的其他几名同学。11月5日,6位老人走出南京高楼门饭店电梯,泪流满面,进入会议室,见到早已坐在沙发上等候的百岁老人袁晓园,一齐扑入她怀中,忘情地喊着“妈妈!妈妈!”
这6位老人,都是当年被保育院收养的难童。他们寻找袁妈妈,已经找了50多年。利用特殊身份掩护难童转移
“以前,没有听姨妈讲过救助难童的这段历史。”1985年,袁晓园先生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后,晚年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外甥一家照顾。知道姨妈是位了不起的奇女子,却不知道她还曾在战争年代救助过这么多的难童。
事后,袁晓园告诉他,那是和邓大姐他们一起的创办的保育会,也是国共合作非常好的典范。有时候老师生病或者忙不过来,袁先生就主动顶替上去,给孩子们唱《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讲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教育孩子们要团结,要好好学本领。
利用自己是国民党高官叶楚怆儿媳的特殊身份,在向大后方四川转移的过程中,袁先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批送多少难童,哪些老师带队,途经哪些地方,和什么人接头等等,在她的组织协调下,先后28批,共15000多名难童安全转移。
正是这样博大的母亲胸怀,才培养出了保育生们优秀的品性。在纪念大会的名单上,记者看到,现在他们中很多都是教授、医生……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如果姨妈现在还在,见到这么多当年的保育生,不晓得会有多开心呢。”令人惋惜的是,这场南京聚会对于袁妈妈来说,迟到了整整三年!快报记者 孙兰兰
这两天,位于天时商贸11楼的晓园艺术馆忙碌起来,一群群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来到这里,要看看“袁妈妈”。他们口中的“妈妈”就是2003年在南京过世的袁晓园先生,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1938年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院理事名单上,她的名字也在其中,用母爱庇护了数以万计的难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