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中国战时保育会成立68周年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600白发“难童”昨聚首南京
· 记录历史的终被历史记忆
· 700份快报 珍藏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600白发“难童”昨聚首南京
孙兰兰
  “咔嚓”一声历史定格

  “看这边,看这边,要拍了。”昨天上午8点,600多名白发“难童”齐聚南京理工大学时间广场,全体合影。初升的太阳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老人们有点紧张地拉拉衣角,理理头发,生怕有一丝不服帖。颤抖的手互相牵着,抬起头微笑着注视远处的相机,眼里,却隐隐闪着泪光。

  “咔嚓”一声,600多名老人的容颜、欢笑,以及曾经经历的苦难,全都浓缩进了小小的镜头里。一段历史,就此定格。这是保育生们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张照片了。3年前,400多人的合影就足有七八十厘米长,像画卷一样,要慢慢地展开。而这一次,老人们特意请来了专业为团体摄影的师傅,“摇头机”从左到右,扫过一张张带着孩童般纯真的脸庞。

  “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68周年大会,在老人们嘹亮的大合唱中开始了。68年后再聚首,数不清有多少人在歌声中潸然泪下。600多名耄耋老人不顾年老体衰,从五湖四海赶来了,可是,有人由于身体不适或生活拮据不能前来,还有人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会场里的保育师生们,低下了头,为他们逝去的老师和同学默哀。

  各地保育生代表的发言,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68年前的烽火摇篮。为了参加此次聚会,丈夫走了,妻子代行;妻子故去,丈夫来完成她的遗愿。南京保育生朱文华感慨地说:“相约南京,圆了我们童年时的江南之恋,使我们的人生旅途不留遗憾。”

  来自上海的王为今年79岁,第一次参加保育生大会。“今天中午吃饭时,同一桌的4个同学说一口开封话,他们是1938年第一批被抢救出来的,进了汉口临时第一保育院。我一听,乐坏了!我是和他们同一批的,我们大家是同学啊!”68年没有回过开封老家,王为老人见到开封的同学,感觉就是见到了亲人。她说,大家互不相识,却一见如故。“我们是在苦难中一起长大的,这份情感最真挚”。

  人歌合一的大合唱

  “我家在江南,门前的小河绕着青山,在那繁花绿叶的村子,我懂得怎样笑,怎样歌唱。啊,江南……分别时,我们正是青春年少;再见时,又将是何等模样?啊,江南……”

  台上的合唱者几乎都不在一个调门上,每个人唱的节奏快慢不一,而每位老人的声音都是那么的洪亮,想在这各唱各的合唱中听清歌词都很难,指挥走下了舞台,在观众席里用力地挥舞着手臂,台下的老人们眼含泪水,挺直腰板激情地和着。

  在昨天下午的保育生同庆会上,老人们一起演唱了很多抗战歌曲,《松花江上》、《保卫黄河》、《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老人们的情绪都很激动,记者在会场内看到,唱到动情之处不少老人都掏出手绢擦拭泪水。“这是我们熟悉的童年歌声,伴随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来自山东的77岁的保育生商凤琴告诉记者,这些在战时保育院传唱的歌曲让每个歌唱的孩子明白自己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打倒日本侵略者。

  她让老伴现场直播

  会场上,记者身边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胸前挂着的保育生胸牌上写着“张文秀”三个字,很女性的名字。

  “这不是我的名字,是我老伴的,她以前在歌乐山保育院,我是代她来参加这个聚会的。”这位爷爷告诉记者,他姓郑,和老伴住在南京,他今年已经87岁了,老伴今年81岁,“她身体不好,结肠癌,行动不方便,但又非常想来参加聚会,所以就派我做代表”。

  “她会打电话来,我就在现场转播给她听,”郑爷爷笑得很开心,“回去再好好给她讲讲,她喜欢听。”

  快报记者 孙兰兰

  陈岚 见习记者 杨扬

  秋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木樨也赶着早早地开了,轻轻柔柔的风中充满着香气。

  这就是江南秋天的味道。昨天,600名白发“难童”终于在美丽的南京,圆了他们的江南梦。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欢笑,孩子般纯真的笑,像是回到了68年前的模样。认识的,不认识的,见了面全在微笑、问好、拥抱……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场战争;每个人都是一路相互扶持走来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保育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