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的另一端坐的是李小双———他曾获得过无数荣誉,曾经是中国体操界的标志。在144平方米的自由体操场地上,李小双当年的表现曾经无人能及。如今,李小双眼前的舞台是浩若烟海的商界。他怎样适应这种堪比“跳马托马斯全旋”的巨大腾挪转变?他如何理解自己在体操场和生意场上的成就?9月6日,来深参加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高尔夫慈善赛的李小双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搏陌生行业
1997年,李小双带着满身的伤病与无数荣誉离开体操场。
在最初的4年时间里,性格外向的李小双尝试着探寻退役之后的无限可能。很多人认为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很窄,但李小双的新生活却很精彩———出过唱片,拍过电视,担任过体操裁判,也创办过体操学校。“我什么都想尝试,因为不尝试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你究竟能做什么。”
李小双血液中的活跃因子让他最终还是将脚步踏向了商界。谈起经商,其实李小双和哥哥李大双很早就有这个念头,但那时候他们对做生意的认识还很朦胧。商海的第一步往何处去?师兄李宁的成功之路,给小双大双兄弟俩很大的启发,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体育用品。
2000年1月,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创业资金全部来自于大双和小双的积蓄,这是兄弟俩在体操场上摸爬滚打积攒下的血汗钱。“豁老本去搏一个陌生的行业,值吗?”很多朋友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此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豪情在兄弟俩的心底疯长,“大不了公司破产,我们一无所有,从头再来!”
“我们是以高起点、低姿态进入这个市场的。起步阶段,确实是靠我的名气去开路,可是后来就不能光靠名气了,产品本身的质素要占到至少80%。”李小双说。
艰难地爬坡
和所有名人创办的公司差不多,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在走上轨道之后,很快就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难题。
李小双承认,商海与体育竞技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惟一的相通点是需要永不服输的韧劲。”他告诉记者,在最初经营公司的时候,他们兄弟俩甚至没有搞清楚“衣服”与“服装”之间的区别。创业之初,这家主营体育服装的公司居然没有面料商,李小双将其形容为“小作坊时代”。陷阱重重的商海,也一度让小双兄弟俩手足无措。“那时候,为了找到合适的面料合作伙伴,我们一家家地打听。有的老板看我们是新人,不管你是什么世界冠军,在价格上想方设法欺负我们。”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李小双吃了不少亏,接过不少赔本的生意,“也干过‘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小双回忆说。
不过,这位前世界冠军很快就找到了昔日在赛场上竞技的感觉。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李小双迅速调整自己,下苦功将“名人效应”尽快转化为“市场效应”。他视自己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聘请了国外设计师设计产品,设计风格新潮而又仿古。2002年,李小双的产品更换了新的LOGO,突出了“LIXS新概念运动”,提倡轻轻松松的运动概念,变得更加具有动感与朝气。在产品的设计风格上,也更加向年轻人的品位靠拢,设计色彩鲜艳、风格时尚的新品迅速占领了市场。
“非典”成契机
回顾这6年多来的商海弄潮经历,李小双最刻骨铭心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的捉襟见肘。
“非典”的突然降临,让当时刚满3岁的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陷入困境。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多,可是回想当年李小双仍心有余悸,“那时,整个商场就剩我和大双在那里晃!那是我们公司经历过的最大打击,服装库存太多,资金压力非常大。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双只出过两次差。要是在前两年业务最忙的时候,大双一年有200天都在外面跑业务。可是‘非典’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短期的茫然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小双心里很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天灾,来临就要面对。”难得的“清闲”日子,也给了小双兄弟俩一个吐故纳新、冷静沉淀的机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重新规划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的产品销售渠道是以经销商为主、自营为辅。当时除了北京市场,其他地区都属于代理。从2003年起,李小双收回了6个市场的代理权。经过半年多的苦心经营,这6个市场的收益显著,为李小双公司贡献了稳定的利润来源,“‘非典’反过来成了一个契机。”李小双回忆说。
6年心血没有白费。李小双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在全国有150多个分店,与昔日辉煌的冠军光环相比,这不是同一级别的成绩单,但李小双对于这些踏踏实实走过的路深感欣慰。他说:“目前,公司已形成独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公司在2003年重新整合了品牌定位,并以终端零售、特许经营、代理加盟等多元化经营有序发展,良好的营销网络及事业框架初见端倪,在北京、四川、贵州、东三省等地都稳稳扎下了根。”
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