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于你们这样年纪的我,已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读书不多,只能干一些低技术的活儿……”“切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两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的新生们报到时,都拿到了一份特殊的小册子。这并不是什么学生守则或者是校纪校规,而是200多份感人至深的家书。
200份家书编印成册
原来,去年学校就向家长们发出公开信,请家长敞开心扉,拿起手中的笔,给孩子算一笔求学账,写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没想到,这个活动得到了众多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肯定,家长们共寄来了2000多份家书,学校挑出200多份,并编印成小册子,发给学生们。
滨江学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孩子进入大学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一个“断奶期”。有的学生在离开父母的管制后一下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不惜逃课、旷课,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学业因此而荒废。而不少家长却以为,孩子在大学里读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不甚了解。其实,学生培养需要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张力、教育合力。学校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触动学生心弦的东西,让大学生感动、感恩和学会关心。
通过书信说出心里话
董先生是2005级信息工程专业董越的家长,现在江苏省如皋市检察院工作。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爸爸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我的人生经历中缺少了正规的大学校园生活,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我也曾抱怨过,恨自己生不逢时,恨命运的不公。后来我听了爷爷的建议,好男儿当自强,先立业后成家。凭着自学,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检察机关……爸爸今天给你谈这些,就是希望你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丰富知识储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
昨天,一名家长告诉记者,事实上,平时在家里,有很多话是当面很难说出口的,就算是打电话也很难讲出来。用写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反而能让家长把心底的话说出来,勉励孩子,还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家书,年轻人受益匪浅
看了《一封家书》后,不少同学都深受教益和鼓舞。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上了大学,我就像一只飞出了鸟笼的小鸟。可自从读了《一封家书》以后,我就开始思考,我要做一只有明确飞行目标的鸟儿……”
还有一名同学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都以为自己与上辈存在隔阂、代沟,但是通过这次父母的来信,她看到了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父母在逆境求生存中的坚强,这种坚强是她现在所缺乏,并需要学习的。
通讯员 万卫华
快报记者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