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重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人的“柴”火越烧越高级
· 比瓶装气便宜一半
· 天然气燃烧后污染少
· 南京燃气 发展大事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人的“柴”火越烧越高级
从柴到煤,如今,使用了30多年的人工煤气明天也要退休了
鲍铭东
  南京人用了30多年的人工煤气从明天开始就要正式“退休”了,记者昨日从南京港华获悉,51万南京港华用户迈入了天然气时代。

  据介绍,南京人工煤气的历史最早起于1970年,早期用的是梅山钢铁公司的气源,1800用户沿雨花台、长乐路、太平北路等道路分布。后来先后建设了煤制气厂、重油制气厂、轻油制气厂。日前,港华已经关闭了梅山送气的阀门,准备明天开始最后一批客户的置换天然气工作,在此期间这些用户的用气由南湖和月牙湖气柜储气来保证。港华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有51万天然气用户,由于天然气气价便宜,新用户发展速度也在加快,目前每年新用户递增达5万户。

  半个世纪,

  几代人的“燃情记忆”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第一件就是柴。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人走过了木柴、蜂窝煤、液化气管道气等不同的“燃情岁月”,如今又开始享受上了天然气。

  在这个告别人工煤气的日子里,记者探访了几代人记忆中“柴”的变迁。

  [烧柴年代]

  公共汽车背着锅炉烧木柴

  讲述者:南京市民陶基富老人

  城市里烧柴,似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其实上世纪50年代,还有不少居民家中用的是烧柴火的炉灶。

  今年70多岁的陶基富老人介绍,当时都是驴子拖着柴火进城来卖,有小树枝、有草柴,也有那种树劈成一段段,整整齐齐的木柴。还有像现在烧烤店用的木炭,价格比较高,那是过年过节才用的,煲汤炖菜最好。也有大单位烧煤,就有人专门去捡煤渣拿出来卖。由于很多人家都需要烧柴,城里到处都能看到驴子,一些农民成群结队地来,有时候驴子一起叫起来,那场面对孩子来说,是极有趣的。

  不仅是家里烧柴,上世纪50年代初,就连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也烧过木柴。这种公共汽车在后背上要驮一个圆柱形的大铁锅炉。木柴从上端的锅炉口加进去,进气口处还装有手摇式鼓风机。木柴在高温下干熘产生甲烷,还可能由于水蒸气的混合生成水煤气。这些可燃性气体经管道进入储气罐,供发动机使用。因此,那时的公共汽车出车之前,车场里就笼罩着烟气,一片呜呜的手摇鼓风机声,空气里还有着水煤气微臭的气味。有时供气不足,半途车就熄火了,爬坡的时候更是哼哼叽叽爬不动。

  随着封山育林以及煤的推广,到了1957年左右,南京步入烧煤年代。

  [烧煤年代]

  每月借三轮车凭证去买煤

  讲述者:金陵船厂老职工侯雪桥

  南京人搬家有个风俗,拎个煤球炉,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不过,现代人搬家,想找个煤炉也难了。

  金陵船厂老职工侯雪桥大妈上世纪60年代就在南京定了居,在她的记忆里用蜂窝煤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当初计划经济的年代,买啥都是定量供应,蜂窝煤也不例外,要凭一本购煤证去买每个月的计划煤。她告诉记者,像他们家大大小小6口人,一个月也就120块蜂窝煤,只能说勉强够用。

  每个月月头,就要借辆三轮车去煤墼店将计划统统买来,再用搓衣板分批将煤墼搬到家门口堆好。新买的煤墼由于湿度较大,不好烧,一般都得晾一下,但太干了又不经烧。用之前还要拿炉钩通一下,确保每个眼都畅通,烧时上下两块眼子对齐,火才能旺。晚上则把炉门关得很小,称为“封”炉子,上面放一壶水,以确保第二天起来还有火,不用重新生炉子。这“封”炉子可是一门学问,全凭经验,炉门留小了火会熄,留大了浪费煤不说,早上煤烧完了还是熄掉。

  现在,在城南以及郊区农村等地,还有一些居民烧着煤炉,因为用户少也固定,销售蜂窝煤的个体户往往是用手推车把煤球送到各家。

  [钢瓶年代]

  有身份才能用得上液化气

  讲述者:东南大学退休教授吴老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有一部分人先用上了瓶装液化气。俗称“煤气包”,其实,煤气包里装的并不是“煤气”,而是液化气。

  东南大学无线电系退休老教授吴老是比较早用上瓶装液化气的。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为教职工分批解决了一批煤气包,当时的钢瓶都是10公斤装的,换气时推着自行车用自制挂钩挂着钢瓶,到珍珠河边的和平菜场旁换气站换气,一个月换一瓶,那会儿也没有送气上门的做法。

  烧惯了煤炉,对液化气也不了解,一开始还不太敢用,感觉就像是放了个大炸弹在家门口。那会儿的液化气质量也不稳定,用液化气时锅底常常烧得漆黑,冬季还有残液多的问题,气快用完时就只好将钢瓶晃来晃去,尽量多烧一会儿。不过,想啥时用火就能啥时用,火苗大小也好调,还是让他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液化气。

  吴教授说,那时有液化气钢瓶可是有身份的象征,去换气时,一路上不停有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甚至结婚时家里有没有液化气也是个重要条件。他当初用液化气是托学校的福,只缴了50元押金就用上了,后来到1988年又接了管道煤气,液化气钢瓶就上缴给学校供别人排队接龙了。

  [管道煤气]

  一到冬天到处要“放炮”

  讲述者:南京港华周小云董事长

  南京港华周小云董事长是南京第一批煤气人之一,亲身经历了人工煤气,即管道煤气的发展到退出的全过程。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到中午、晚上做饭高峰,管道煤气的火就特别小,烧个饭急死人。冬天更是不敢用它来烧热水器洗澡,就算好不容易点着了,洗着洗着,可能又断了气。

  据了解,以往特别是90年代中期,南京煤气供应到了冬季就吃紧,常常出现供不应求而造成的脱压现象,让煤气公司伤透脑筋。而且煤制气常含有萘,到了冬天,萘蒸气遇到低温很容易结晶堵住管道。修理人员最早用铅丝通,但效率很低,后来学习中医拔火罐想出了“放炮”的做法,即将部分煤气和空气混合在容器里点燃爆炸,形成容器内真空,将管道内的萘等杂质吸出。冬季因为萘堵、水堵的报修电话最多时每天竟有近千个,全城到处“放炮”声此起彼伏。

  快报记者 鲍铭东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