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南京·街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麻坛高手“洗手”卖糕
· 科普日邀您尝“科普大餐”
· 街区短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以前每天16圈麻将,如今靠手艺撑起一个家
麻坛高手“洗手”卖糕
  下岗之后,难免惆怅。家住仓巷39号的汪紫英曾靠打麻将消遣日子。但幸运的是,她后来遇到一名老太太,学到了一门做蒸儿糕的手艺。这些年来,她不断改良、创新,做出了很多口味,创出了特色,还有人特意开车赶去买她的蒸儿糕。如今,她也成了家中的“经济支柱”!

  偶然机会学做蒸儿糕

  “她靠卖蒸儿糕养活了一家人!”前天下午,安品街社区主任董玉兰,苦口婆心劝下岗居民李某,要向汪紫英学习。社区主任叶庆淳补充道,汪紫英下岗之初,也灰心失望,每天要打16圈麻将消遣日子。不过,她最终“迷途知返”了。

  原来,一位姓王的婆婆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2001年冬,汪紫英打完麻将,已是饥肠辘辘,便在王婆婆那里买了两块蒸儿糕。临走时,她随口说了句:“日子过不下去了,真想跟你学做蒸儿糕。”

  “当时只是说着玩的。”汪紫英没想到,王婆婆把她的话当真了,还找到她家,说自己年龄大干不动了,想把设备卖给她。王婆婆还劝她,打麻将肯定不能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做蒸儿糕好歹也是一门手艺。

  汪紫英被王婆婆说心动了,她买下了设备。更让她感动的是,王婆婆很有责任心,卖了设备后,每天都上门,教她做蒸儿糕,淘米、炒芝麻、磨粉……半个月后,汪紫英上手了,王婆婆才放心。

  创出多种口味

  市民们排长队买

  昨天清晨7点,记者在仓巷路口,见到了汪紫英。由于长期风吹日晒,她的皮肤看上去黑黑的。只见她很熟练地将米粉盛入蒸斗(做蒸儿糕的木模),然后插入一个有热源的蒸汽筒子上。

  在此间隙,她就给顾客加工蒸儿糕。蒸儿糕一排排摆在灶台上,宛如一座座洁白如玉的平顶小宝塔。有人爱吃甜的,她就剥开蒸儿糕,在里面加入糖拌芝麻,再用干净的小布巾压扁裹紧。记者买了一个品尝,发现香甜可口,很有嚼劲,吃一个就能填饱肚子。

  汪紫英还准备了拌了辣油的小菜及油条等辅料。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夹在蒸儿糕里的。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她发现有顾客不爱吃甜的,她就尝试在里面夹小菜。“有一次,我看到人家在蒸饭里面裹油条,一下子有了灵感,就在我的蒸儿糕里加了一根油条,发现味道也不错!”她欣喜道,这种创新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一位先生,把轿车停靠在路边大喊:“给我两个咸的蒸儿糕。”原来,那名司机家住锁金村,他是听别人说,水西门有家蒸儿糕好吃,特意来买的。“我是从南湖坐车跑过来买的。”排在他前面的一位大妈,答应让他优先,但并非十分情愿。她担心排到最后,买不到了。大家说,这种场景,很常见。

  女儿上大学

  学费全靠卖蒸儿糕

  汪紫英说,过去蒸儿糕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把糖夹在糕中,另一种是加白糖、麻油冲泡,调和成糊状,很适合老年人和婴幼儿食用。“过去,很多女人奶水不足,都买这个糕,给孩子吃。”她说,吃蒸儿糕长大的孩子,个个白胖又结实。

  现在,有很多上班族来买她的蒸儿糕当早餐。因为买的人太多,她一再扩大生产,以前每天做10斤大米,现在每天要做40多斤大米了,还不够卖。她也一再将起床时间提早,以前凌晨4点起床,如今3点不到就要做准备工作了。

  小小蒸儿糕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汪紫英的丈夫3年前下岗了,“我现在跟她混,给她打下手。”他说,自己负责收银找零钱,还给炉膛里加煤炭。女儿上高中、读大学的钱,也都是卖蒸儿糕赚的。

  快报社区记者 钟晓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