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9月11日,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42个部门违规操作被通报。9月12日,被点名的42个部门基本上都有了回应(9月13日《现代快报》)。看起来是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审计署应该很有成就感,公众应该欢欣鼓舞才对。但就网络上的反映来看,远没有预想中的热烈,相反,舆论所表现出的失望和淡漠,倒十分耐人寻味。
在几乎“人人失范、个个违规”的一地鸡毛中,在被审计对象虽然问题丛生却从来都不用认真整改的怪象中,审计署倒显得有些另类了。面对这样的乱象,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这个审计制度设计是多余的吗?还是我国审计的严肃性被“夸大”到了不恰当的地步了?或许,审计署是在和审计对象玩“捉迷藏”:抓到之后,喊一声“举起手来”,然后以“整改”的方式再玩一次。如果审计署真的较真起来,这些“玩偶”可能真会翻脸了:你还真当一回事了。不然,怎么解释被审计对象“态度诚恳,却不认‘罪’”?不然,又怎么解释体育总局等单位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呢?
审计署被称为公共财政的“看门狗”,但如果你只能汪汪地叫两声,主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对人家解嘲道,这“狗”脾气就是这样,你们不要当真,恐怕这“狗”的形象也就雄伟不起来了。
现在,能够让审计署发挥最大效力的,无外有两条,一条是民意基础,一条是行政力量。就当前而言,审计署尚不缺民意支撑,但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对审计对象严肃整顿,对违规单位的领导严厉问责,恐怕被审对象会对审计不以为然,而民意则会形成“审无能”“审无力”“审无用”的印象,如此以后,民意基础就会渐自流失。如果审计署失去了行政力量的支持,又失去了民意力量的支撑,那“审计”还能剩下什么呢?
看公众的反应,我们已经瞧出来,审计疲态已显,审计署有没有成就感,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审计何去何从,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特约评论员 肖余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