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会有7个星期天
伯纳德-亨利·列维:《美国眩晕》作者
没有“9·11”,美国会沉浸在幸福之中,克里会成为总统。我们将可以慢悠悠地在飞机起飞的最后一刻赶到机场。伊朗说什么做什么不会有这么重要。一周会有7个星期天,华尔街的股价将升到天上去,汽油只有20美元一加仑。奥利弗·斯通(电影《世贸中心》的导演)或许会拍摄一部关于萨达姆的电影。超级富豪们会更多关心穷国贫困问题。美国会更加去宗教化,法国不会更反美。不过这些经不起反驳,因为“9·11”已经发生了。
布什的战争将发生在国内
富兰克·里奇:《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当布什2001年9月从克劳福德农场返回华盛顿时,民调平平,他狂热的意识形态任务早已完成(减税),除了社保私有化和移民法改革,他的政府没有任何其他等待推进的既定政策,若不是“9·11”掩盖了布什的“懒政”,美国人将会更快查出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汤姆·迪莱的腐败行为。
没有“9·11”,布什无法让萨达姆政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被美国人接受,也就不会有发动伊战的理由。
既然共和党在2004年大选中没有反恐牌可打,民主党赢得大选理所当然。一旦上任,他们是否会忽略关于“本·拉丹计划袭击美国”的情报不得而知,但如果袭击真的得手,民主党一样可以赢得阿富汗战争,而且不会把战争引到伊拉克去。
浮生多得半日闲而已
列昂·威瑟替尔:《新共和》文学编辑
没有“9·11”,美国人或许能在冷战后的舒适生活中多享受些时日,眼光只盯着国内,继续做拜金主义生活方式的典范国家。不过,上帝保佑的日子不会太长,即便不发生“9·11”,也会发生“9·12”,或者“9·13”、“9·14”。恐怖主义暗涌的动荡潮流、对现代化及其代表性国家美国的恐惧以及对以色列的仇恨都在伺机爆发。
纽约变得没人认识了
汤姆·沃尔夫:小说家
没有“9·11”,纽约的房地产市场将比现在更热,开发商把维斯特伯雷庄园、Stanhope酒店、May-fair酒店甚至是广场大酒店改建成公寓,每间售价1000万美元以上。任何年轻美人儿只要在帕特里克·麦克马伦为时尚杂志拍的派对照片上出现三次,就能成为社交名流。南布鲁克斯黑人社区里音乐天才创造的嘻哈音乐将风靡美国乐坛。引人关注的是,亚裔学生数量每年迅猛增加10%以上。
虽然“‘9·11’改变了所有”的咒语不断被重复,但大多数人的人生其实和以前并无多大不同。人们都知道“9·11”衍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心理的、在纽约、在美国、在全世界,问题是,这些变化到底是什么?在“9·11”5周年,美国媒体纷纷试图寻找出答案,但问题却换成了“假如没有‘9·11’?”。对比现实与幻想之间的不同,人们或许更能感受到“9·11”改变了什么。
伦敦炸机阴谋今年得逞
让·苏斯肯德:《百分之一主义:美国“9·11”以来反恐内幕》作者
没有“9·11”,我们是否能足够警惕发现日前发生的伦敦炸机阴谋?可能没有。这将给那些准备用10架飞机袭击美国本土的恐怖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基地”可能很有耐心,也愿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他们以及他们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因此幸存。
和平依旧,绯闻不少
法伊德·扎卡瑞:《新闻周刊》国际版编辑
我们很容易能想象出没有“9·11”的世界:和平、繁荣以及绯闻。布什可能不会获得连任,即便他赢得了连任,总统的日子也不会跟现在一样,大部分精力将集中在国内事务上,譬如教育改革。国会将一如既往地浪费纳税人的钱,有些事永远也不会改变。同性婚姻以及女植物人特丽·夏沃是否实施安乐死将主宰公众的眼球,排行榜榜首的畅销书不会跟伊拉克有什么关系,而是教人们如何投资亲水住宅发家致富。历史会被延迟,但不会停止。据《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