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逃难
“我是在保育院里出生的,父母都是保育院的教员。”66岁的钟显信淡定平和。姊妹6人中,他是老大,大妹妹钟显行也是在保育院里出生的,比他小两岁。
“我父母当时在贵州毕节伯特利保育院工作,我和大妹妹就出生在那里。”钟显信对保育院的生活几乎没有记忆。“只记得那时常常逃难,总是惊慌失措地行走在路上,妹妹快出生时我们还在防空洞里,所以给她取名叫‘行’。”
抗日战争爆发时,钟显信的父母是上海伯特利神学院的学生,后来又转到香港。毕业后,他们来到贵阳当了保育生的老师,支持抗战。钟显信坦言,以前,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保育生,也不清楚那段宝贵的历史。
1988年,家里收到了一份《保育生通讯》,里面提到了钟显信父母的名字,这段尘封的往事才渐渐变得清晰。“我父母以前很少提起,我看到这本《保育生通讯》,他们才跟我讲起当年的保育院生活,我才知道了保育生这回事。”
代父母问声好
父母和当年毕节伯特利保育院的同学们取得了联系,还去上海参加过3次聚会,钟显信也陪他们去过一次。“聚会的场面非常感人,大家都忍不住流泪。那些哥哥姐姐,我一个都不认识,但他们全都认识我。他们告诉我,是他们大家把我抱大的。”
“只可惜我那时太小了,什么都不记得,今天的年轻人更不会知道抗战时期‘妈妈’们做出的贡献。”钟显信感到惋惜,他想认识更多的保育生,听他们讲述保育院的日子。“他们帮我还原了记忆,也让我记住了这段不该忘记的历史。”
钟显信给北京保育生联谊会的负责人打了电话,意外地得知,南京也有20多个保育生,他们也常常相聚。“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保育生的聚会,可惜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就代他们来参加吧,代他们向同学问声好!”
在众多白发苍苍的老人里,“年轻”的钟显信格外引人注目。朱文华老师说:“钟小弟大概是南京最小的保育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