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据说人格在五岁以前就已经基本形成,可见幼年的遭遇对人生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不出意外,人生之初首先遭遇的就是父母。父母不仅生养了子女,还是他们进入社会必经的一个门户。身为人之父母责任极其重大,将来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命运如何,父母是脱不了干系的。因此西方流行的心理门诊讲究回溯童年创伤,子女们每当出现危机也习惯性地向父母大人“讨债”。中国人不讲这一套,但并不能因此就取消了父母“造人”的责任。
怎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生而不养,自然情节恶劣,在此不论。但养又该如何去养呢?光提供子女成长的物质条件显然是不够的(虽然这很基本),还得有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出于天然或本能,似乎不构成一个问题。但,问题恰恰容易出在不假思索的地方。中国父母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都是为你好!潜台词乃是:我们如何的辛苦操劳,如何的付出担心,如何的恨铁不成钢。潜台词有时候就干脆说出来了。这里面有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会因此而感受到焦虑。正是带有焦虑和期望的爱将引发严重的后果。“可怜天下父母心!”能不能别说了?
我在一本书里曾读到,合格的母亲不仅是一个对子女照顾周到的母亲,不仅要尽做母亲的责任。首先,她得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当真是振聋发聩!幸福或者幸福感就像是一件传家宝,它靠感染的力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焦虑也一样,就像是一些致病的遗传基因,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如果你同意,幸福或者幸福感乃是人生追求的目的,那么只有幸福或者具有幸福感的父母才有资格和可能种下那粒叫做幸福的种子。
中国有句老话,叫母慈父严。母亲被称做慈母,父亲则叫做严父。两相配合,一软一硬,一正一负,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在互补中使子女感受到世态炎凉以及人生慈悲的底蕴。现在倒好,慈母不再慈了,严父仍然很严。比较下来母亲甚至比父亲还要严厉,对子女更喜欢横眉立目,有更多的期望苛求。母慈父严应该改成母严父慈,或者干脆就是母严父严。这一情况是如何发生的?我不得而知,但的确已经成为某种很普遍的事实。大约女人在机关单位里喜欢攀比,或者掌控塑造子女已经成为她们争取社会权力的一种象征。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女性比男性更为焦急。
回到怎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或者说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合适的?别的不敢说,但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不走极端。父母本人的作为、主张尽可以极端,但,对待子女的方式切不可极端。比如在报纸上会读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不让子女上学,把他们关在家里由自己实施教育。就像制造原子弹似的,发誓要培养出想像中的超人来。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家伙只可能是怪物。当然,放任自流的溺爱也不足取。一个宽松的但有界限的环境,犹如一个实在的但不至于使对方窒息的拥抱,对于孩子们来说太重要了。
韩东:著名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