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非遗辞典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童谣,眺望时光消逝
· 【南京童谣】征集启事
· 绒花,发髻上的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绒花,发髻上的南京
  【四、五版·南京绒花】

  寂寞绒花红

  绒花曾是妇人最爱的发饰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远离城区的石子岗找到了线索,“南京人造花总厂”门头并不古旧,可偌大的厂区早已没了机器的声音,只有幽暗的楼道、斑驳的墙壁和空空的办公楼。“我们已经停产很久了,机器早就卖光了。”接待记者的是南京人造花总厂的党委书记王乐平,也是全南京会做绒花的两位手工艺人之一,他和他的大师兄是已故绒花大师周家凤的关门弟子。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企业走下坡路,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他也就不再做绒花了。

  “你们这一代人肯定是不知道了,过去啊,说起绒花谁都知道,”王乐平说,自己对绒花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就是从师傅边做绒花边和他们讲绒花历史开始的,早年,南京的一大风俗景观就是大街小巷身背圆屉的卖绒花人。

  “这圆屉呢一般有四五层,每层装有不同样式的绒花。卖绒花的人手上会拿着个长柄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两边拴着的小木槌,木槌从左右两面打击锣面,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有时候,卖绒花的小贩会选择一个热闹的街口,把那一层层摆花的圆屉放在地上,供路人挑选。”

  王乐平说,南京人戴绒花的历史,以明清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最盛,“绒花”因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城里人家中有喜事或是逢年过节,妇女头上兴戴花,就戴这种绒花……用丝绒花儿插在头上,既美观,又能表达意思。比如家中有人做寿,头上就插红寿字绒花;家中有人成婚,便插双喜绒花,各种绒花是以四时或节令而应时上市的,如端午节的“老虎花”、中秋节的“白兔花”,还有鹊儿登梅、麻姑上寿、招财进宝以及各式花卉造型。制作精巧,形态逼真,花钱也少,老百姓们买回去一朵可以放置几年不变色。

  上世纪80年代绒花出口创汇

  “传统的绒花制品,主要是作为发饰和佩饰而用,到了我进厂的时候,南京人造花总厂已经把绒花开发成各种动物、花草造型的工艺品摆件。”原来,南京绒花在上世纪70年代后到80年代中期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是当时出口创汇、馈赠外国友人的高档工艺品。

  看着王乐平拿出的早先出口的样品图片,记者不禁惊讶,这些小动物,依稀在童年的记忆中有所存留,似乎自己家中也曾经拥有过一两个,不过,现在就已不见踪迹,就像眼前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鸡、小熊猫们一样,在整个人造花厂找也找不到一个,只能从泛黄的照片上看出手工艺人们的精巧技艺。

  记者了解到,除了南京的民俗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不少老艺人的绒花精品外,想在外面找到这样的绒花精品是难上加难了。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因为成本高、品种少、造型老套等原因,南京人造花总厂的绒花业务就日趋下滑,南京的绒花制作终于告一段落。

  南京仅有两人还会做绒花

  “1979年,我19岁时,作为学徒工进入南京人造花总厂,跟着周家凤师傅学习绒花制作,当时厂里还做塑料花、绢花,不过从制作工艺上讲,还是绒花最难,全是技术活。”王乐平回忆说,想要学好绒花的制作,至少需要学徒两年,而想要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就更需要时日,他就花了四年的时间,才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绒花制作是经过煮绒、染色、下条、烫绒、成型、粘接等十余道工序手工制成,想要制成绒花精品,不学到这一整套的技术是不成的。“现在能做绒花的人,全南京可能只有我和我师兄两人了,别的老艺人因为眼力不好,手不灵活等原因已经做不出绒花成品了。”采访的最后,王乐平叹息说,自己对绒花制作仍有着深厚的感情,全套的制作工具他都保留着,但现在光靠制作绒花连糊口都谈不上,更别说作为文化传承下去了,只希望自己退休以后,能继续做自己热爱的绒花制品,再搞一些新的创作,再带一批好学肯干的徒弟……

  快报记者 陈岚

  

  专家点评

  绒花曾经很是风扉,但现在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南京绒花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在活态的表现力方面需要加强,对原有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传承发展。

  “梳头油、雪花膏、香粉胭脂新绒花……”清晨四点的薄雾还未散去,身背圆屉走街串巷的小贩就用抑扬顿挫的吆喝喊醒了睡梦中的南京人。大姑娘、小媳妇们打开家门,喊住小贩,挑选一朵样式最新的绒花插入发髻……

  早年的南京,每逢喜庆日子,不论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以致男人们都愿意买朵绒花别在衣襟上。南京的绒花更是久负盛名,为江南传统手工艺品一绝,明清两代盛极一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